“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
洼里修了路,条条通向家。”
这是流传在廊坊市文安县的一句顺口溜
也是文安县建设“四好农村路”的一个缩影
路通了,日子好了
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正在徐徐铺开……
近年来,地处文安洼蓄滞洪区的文安县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区域发展、提高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不断高质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共规划建设农村公路余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公里/百平方公里,内联外畅的路网体系,为文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引擎。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质量
文安县地处京津之间,西临雄安新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55万,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武术之乡和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
为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体目标,“十三五”以来,文安县累计投资7.4亿元,先后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建项目项公里,惠及全县所有乡镇村街,进一步织密了农村路网,所有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等级公路通达,所有村街主街道至少有一条等级硬化路,农村公路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和运力需求,文安县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对重要农村公路进行拓宽,加大结构层厚度,提高公路等级;对辖区内公里的农村道路进行安保设施完善,对19座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桥涵及桥梁进行大修改造;对重要路口渠划标线2.1万平方米,安装道口桩柱根、交通警示灯套,有效遏制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该县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技术规范标准,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四项制度”,严把设计关、招标关、材料关、施工关、验收关“五个关口”,使农村公路整体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连接着全国各地,飞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水平
文安县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积极创新农村公路管理模式,贯彻落实“路长制”管理体制,实现县乡村管养“一盘棋”,有效巩固了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该县通过落实“路长制”,建立健全政府挂帅、部门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明确县级部门、乡镇政府的权责清单和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责任,明确相应机构承担“路长制”运行的日常工作。
近年来,文安县先后出台了《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四好农村路”暨“路长制”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明确要求乡镇政府统一建立并完善“六个一”管理体制。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上,结合乡镇体制改革,成立由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农村公路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养护队伍建设上,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各乡镇分别组建一支养护队伍或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确定具备养护资质的公司;在办公场所建立上,各乡镇“路长制”办公室有固定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和巡查交通工具;在管养经费配备上,除县政府拨付的“以奖代补”养护补贴外,按照乡镇筹集、县级奖补的原则,各乡镇政府配套相应的日常养护经费和养护工程经费;在运行机制建立上,各乡镇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运行机制;在内业台账规范上,各乡镇按规定完成镇域“路长制”运行组织架构图、交通示意图、巡查制度、考核办法等图表并上墙,保证内业资料齐全。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力度,文安县加大公路巡查力度,推动和巩固路田分家、路宅分家,严厉打击占道经营、乱填边沟、私设平交道口、违章建筑、乱堆乱放、倾倒垃圾等行为,营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树立“交通+”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四好农村路”的纵深建设,一条条畅、安、舒、美的美丽农村公路承载着各地游客奔向星罗棋布的乡村旅游景点。以苏洵劝课农桑、修桥惠民闻名京南的古镇苏桥,随着芦苏路、苏王路、采留线改造工程的建设完工,该镇举办了“全国叉友会”“飞叉艺术节”,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5万人次。随着王宫线的建设通车,周边建起了文安县百果园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省级采摘园等多处旅游景点,园内种植50余种果蔬,供京津冀游客采摘品尝。以打造精品环线为依托,该县又开通了青少年家乡文化游览专线,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文安历史,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增加产值1.6亿元。
此外,完善的道路交通网吸引了多家企业落户文安,县道王宫线两侧,北方最大的胶合板聚集区左各庄,吸纳周边10万余人就业;县域西南多家箱式活动板房生产厂家落户在此,为文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交通+”的融合发展,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原标题:《串联乡村好风光,洼里修了路,条条通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