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五临大清河
文/冯秉顼
提起清朝皇帝乾隆六下江南之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知道乾隆爷五临大清河的人却极少。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年),卒*庆四年(公元年),享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继康熙、雍正之伟业,文功武治,创下了闻名中外的“乾隆盛世”。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或水上围猎,或巡幸堤工,或视察灾情,曾于乾隆十五年、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和五十三年五次巡临大清河,留下了不少诗文和逸闻趣事。至今大清河畔的千里堤上还残存着几处一九五八年以前的大清河碑文,记述着当年的盛况。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六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酒泉,二曰南下濒河。”可见他把五巡大清河作为生平重要功事之一,开创了历代帝王专巡地方县邑之最。
大清河是京南的一条名河。追溯历史,早在唐宋时期,人们就用大清河水灌溉农田。它原属*河水系,后属海河水系。上游支流繁多,源于太行山和恒山南麓,纳百川,东入渤海,为河北省五大水系之一。大清河之称明代以前史无记载,它的称谓始于清代。《畿辅通志》和《畿辅河道水利丛书》载:“大清河者,总集七十二河之委而汇入两淀者也。”“清河,北有永定河,南有滹沱河,二河皆浑浊,独此河水清澈,是以得名。”大清河上游分南北二支。南支从雄县毛儿湾入境,又名玉带河。玉带河下游,穿芦阜庄,将文安、霸州一分为二,成为两县的界河。经口头、太保庄、下武各庄、善来营,达苑家口,全长约十五华里。苑口到苏桥称会同河,长约三华里。自苏桥以下,又有三岔口之称,经左各庄等地,各支流滔滔东去,注入渤海。
清代以前,以骑射行围为其特征的满族人,同时也从事渔猎活动。康熙、乾隆两代皇帝,继承了祖先弘扬习武之传统,不仅经常旱围,而且多次举行水围。直隶水面分西、中(溢流洼)、东三淀,可作围猎者达二十一处之多。《淀神庙碑记》载:“西淀之大,周三百余里;东淀尤大,周四百里。”由于水淀近在京畿,水面开阔,物产丰富,正是水围的好场。康、乾行围,或在京城南苑,因近在郊外,一年四季均可成行。或出围塞外,一般在夏、秋之际。水围则多在春意盎然的三、四月份举行。通过水围,或巡幸水利,或察访民情,康熙帝曾多次来到这里。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向来以效法乃祖自诩,曾先后四次水围。他出围的路线,一般是从京师和南苑一路南下,至雄、霸登舟;有时则奔通州张家湾,顺北运河而行,下武清,奔西南,直达水淀。而水围登舟之处多选在赵北口和苑家口。
乾隆四次水围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十五年(公元年)。这次使停顿了近三十年后的水围再次揭开了壮观的一幕。为了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早在头一年的塞外途中,皇帝就下达了来年水围的指令,命有关人员安排部署。先是指示直隶河道总督察看水情,继而派出向导前往霸州苑家口一带详细勘察路线。据臣下奏报:康熙行围水域有二十一处,均在西淀,即白洋淀。为了歇息和驻跸,乾隆还决定对赵北口、苑家口等四处行宫略为修葺,并要求将修葺之图填注,进呈御览。同时还下旨修整水淀附近的七处古迹,以便在水围之途游幸观览。而水围的登舟之处最后选定了苑家口。
苑家口是位于文、霸两县交界之处的一个小村庄,大清河穿村而过,一村分南北,过去属霸州,解放后分属两县管辖。翻开地图,大清河水系像一把蒲扇横放在华北平原上。十多条支流或支流的支流,自西向东,像蒲扇上的叶脉渐行渐近,终于在白洋淀汇聚一处,然后沿着扇柄“大清河”奔流而东,苑家口因居于“九河交汇”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水陆码头,交通要道。这里长堤虹亘,飞桥联属,河淀相通,风景秀丽,水韵天成,鱼苇丰饶。虽无山林台阁之趣,却有水村林菽淳厚之俗。每当春风送暖,大地一片生机,万顷碧波的水面,微风荡漾,燕群翻飞。水浪拍岸的涛声,各种水鸟的鸣叫,河淀岸边柳絮飞舞,令人陶醉。
乾隆十五年农历三月十四日,晚春的晨光带着凉意,火红的朝阳尚未升起,年青的乾隆皇帝率领臣属就从京城上路了,他们或坐轿、或骑马,大批人马簇拥着英姿勃勃的天子一路急行,沿山东大道,途径北京南苑,过固安,当日就抵达霸州城。第二天上午,来到了霸州城南的苑家口。
苑家口永济桥旁热闹非凡,御驾未到,早在十里河塘上排满了接驾的船只和车马。御驾一到,鼓乐齐鸣,八音合奏,响彻云天。两岸的官绅手扳脚靴,一片嘈杂,匍匐在地上接驾。“圣上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随着满河的浪花荡漾在水面之上。四处汇集而来的音乐会、秧歌、高跷、小车会等即兴表演,各显奇能,高潮迭起。乾隆及其随员刘统勋、阿克敏等文武大臣登上龙舟,接受万民朝拜。在直隶总督方观成等地方官员的引领下,龙舟绕行一周后,朝西向白洋淀方向逆流而上,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水上围猎活动。除此次水围乾隆皇帝下大清河在苑家口登舟外,他还四次亲临大清河巡视文安、霸州。清代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典籍,对乾隆帝的巡视均有详细记录,真实反映了他作为一代名君,对畿南州县水利,特别是文安县的治水情况,田畴丰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