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皮炎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文安纪屯话才子(散文)
王志强
在离文安县城大概路程半个小时的地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叫纪屯。
我很早就听说纪屯是个古村落,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藏着岁月的故事。曾几何时,纪屯是京畿之地重要的文化交流点,有着无数举子士人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以诗会友,以文谈道,共同襄办着一场场兰亭雅集般的文化盛事。
纪屯的荣光,源于曾经的“文安世大家”纪氏家族,纪屯名字的由来亦是纪念文安的纪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纪氏共考取了17名进士,30多名举人,更有祖孙三人为进士、连续六代中举人的佳话。纪氏科举不断,世世有族人金榜题名;簪缨不绝,代代有子弟入朝为宦,显示了地方家族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
文安纪氏的长盛不衰的秘诀是什么?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也是驱使我前往纪屯的动力。现在的纪屯表面上平平淡淡,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似乎曾经的光芒已经消逝,当初的啼声已然泯灭。但走进纪屯,却会找到曾经文安纪氏的长盛之道,找到已经植根在纪氏血脉之中的笃孝忠厚之风。纵然韶华如歌,也难以掩埋岁月的辉煌;即使星火升起,也不可磨灭家风的力量。
纪氏最为重要的家训,就是纪纮留下来的《长史家训》。纪纮在家训中,勉励他的后人为人要正直,为事要敬业,为己要真诚。在《长史家训》看来,富贵不可法,唯有礼义相守,才是持家之道,“人家兴替不在富贵贫贱,使贵为公卿,富比崇、恺而不知礼义,不可谓兴;若箪食瓢饮,肘见缨绝而礼义相先,不可谓替”。纵使富可敌国、贵比卿相,但若为富不仁、作恶多端,那也不值得夸赞;倘若贫穷落魄,但正言直行,那也是纪氏的好子孙。
在《长史家训》感召下,纪氏涌现出了一批批感人的故事。当国事与家事发生冲突时,纪氏长辈总是勉励晚辈以国事为重。纪纮在西安担任长史期间体弱多病,他的儿子纪常办差时路过西安,见到父亲年老体衰,便想要陪伴父亲归家养老。纪纮让他先办理国事,等官事结束后再接他回老家,“王遇我厚,岂忍遽别?待汝了官事回,令勋来迎我未晚也”。但不久,纪纮就不幸逝于任上,纪常因公事在外,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纪常也继承了纪纮这种把国事置于家事之上的品格,纪常之子纪诫考中进士后,授职于南京。纪诫以为南京太遥远,不得侍奉双亲,想要辞职归家侍奉老父,纪常就告诫他说:“我尚未老,勿贰尔心。”纪氏家族忠于国事的风采,由此可见一斑。纪氏家族子弟以道义相砥砺,以仁德相琢磨,互相勉励对方成为一个忠于职守之人,彼此鼓舞对方成为一个真诚敬业的人。
进入仕途为宦以后,纪氏族人坚守“礼义相守”的家规家训,竭力国事,尽忠职守,书写了传统儒生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纪诫担任工部虞衡司郎中期间,负责督察冶铁工作。时任官员多视这一职责为闲职,无所事事,而纪诫却能深究细考,以严谨的态度考察冶铁的弊端,找到了提高产量和效率的办法,而后他大力实施改革,将冶铁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几个台阶,这件事被当朝载于《冶铁志》之中,并向全国推展他的先进经验。又纪汝清担任宜阳知县时,发现宜阳大量适宜耕种的土地没有得到合适的开发,纪汝清对此大为痛惜,他发布多种措施,鼓励百姓前往开荒,并以身作则,带领百姓深挖沟渠,保证开出的荒地有足够的水源。在常人漠视之处发现可以改良的地方,在历任官员置之不顾的背景下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文安纪氏的操守所在。
在纪氏家族的故事中,孝道的故事最为感人。纪于蕃在父亲去世时,悲伤过度而晕倒在地。不久,他的母亲也得了重病,纪于蕃衣不解带地侍奉在前。但这还是没有挽留住自己的母亲,在看到母亲也去世后,纪于蕃便因为悲痛过度而撒手人间,追随父母而去。纪克扬幼年时母亲去世,他哀毁骨立,食不下咽,他的父亲强迫他吃饭,才稍稍喝了一些饘粥。后其侍奉庶母,亦是极尽殷诚之道。待庶弟长大后,纪克扬还将家里全部的财产给了弟弟,自己只选择了家里的藏书。纪氏先人身上所有的笃孝良善品格,勉励着后辈子弟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在历代祖辈的谆谆教诲下,纪氏子弟居家则笃孝为善,以勤俭之心对待生活;出仕则忠君爱民,以忠厚之心对待职事。优良的家风精神给纪屯披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面纱,让它增添了一份肃穆之美,支持着它在漫天的尘埃中保持着宁静的心态。
作者王志强近照
作者小传:王志强(—),男,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在《学习时报》《甘肃日报》《中国地方志》《中国方志馆研究》《甘肃*协》发表文章多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