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
关系重构
圈层社交
知识运营
华建社
01
什么是城市
什么是城市?城市是一个人的归宿,另一个人的驿站。
作为归宿的城市,需要可以安定下来的安全空间,这是城市建筑的基本功能;作为驿站的城市,需要可以快速流动的自由时间,这是城市交通的真正意义。
▲图1上海
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只是归宿,还不如回到农村,那里或许会有更多的宁静;如果一个城市只是驿站,还不如就在路上,那里或许会有更好看的风景。
用通俗的话说,城市形象是给并不关心这个城市的人看的,而城市符号是赋予人的,也是人赋予的。这个人,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游走在城市中的人,以城市作为自己归宿的世代居民,将城市作为人生驿站的匆匆过客。
▲图2南京路
一个城市,是居民与过客的行为艺术总和场域。所有发生在特定“城市场”边界内的行为和过程,就是这个城市的特定符号,用艺术哲学的语言说,可称之为“城市构成”或“城市构建”,其基本元素有四个:人、建筑、车、艺术。
任何构成性艺术都是动态的,因此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一座城市可以因为其艺术构成的符号而闻名世界,同样也可以因为其艺术符号的败落而退出世界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着艺术重构的无限可能。这就为乐于创新城市符号的人几乎无限的机会。
纽约的城市符号,可以说是“永远的少数”。行走在纽约街头的人们绝不会孤单。这是因为,无论你来自世界哪个角落,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肤色和什么样的装扮,你都会发现,这里的所有人都是少数人。四周很少有一群人是一样的。
对于一个习惯了“多数人”的城市,对于一个习惯了当多数人的城市人,纽约这种“人人都是少数人”的城市是不可思议的,但却又是充满吸引力的。这里每一个人都不屑于与别人相同,这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辆车当然也都是以与众不同为荣,也都以毫无特色为耻。
▲图3纽约
▲图4纽约
上海经常被人们拿来与纽约相比,特别是当今的上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正是在与纽约等大城市一争高下中拔地而起的。但上海似乎找错了挑战目标和方向。纽约在世界的高度,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人人都是少数人”这样一种城市艺术。
曾几何时,上海也的确是“少数人”的天堂,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更多地是将上海比作巴黎。巴黎的流行时尚需要制造赶时髦的多数人,而引领时尚的则一定是“少数人”。上海或许正是从那个时候,形成了自己“少数人”的城市符号,但这个“少数人”的时尚上海和品位上海,是以“多数人”远离生活艺术为条件的。
在很多人眼里,当今世界的城市,其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一个城市“长”得越来越高,圈的地盘越来越大,如果城市构成的基本方式没有什么改变,从城市符号和城市艺术而言,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变化,甚至可以说毫无变化。
还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移动社会变革,大城市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城市病,老年社会带来的家庭结构问题等等,都在影响着城市未来朝着一个几乎无法预测的方向剧烈地改变。
所谓城市,是市民社会的同义词,是一个公共生活空间,具有约定俗成的公共空间秩序;是一个人人都应该、而且可以自由参与社会事务的邻里社会;是人的公共生活需求得到最大满足的地域生活共同体。这是城市的本源和本质,当然也是城市的理想与未来。
02
两座古城覆灭的启示
有人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人说,城市以人为本。有人说,要让城市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其实,这不是城市的定义,而是人居的要求。
以弗所Ephesus,位于爱琴海东岸的土耳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座城市,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城市范例。
▲图5以弗所位置
以弗所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多年,其辉煌的年代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彼时的中国,正从春秋战国分崩离析走向天下大一统的秦汉。以弗所是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即爱奥尼亚的第一大城市。虽然在最繁荣的时期,这里的总人口也不过32万人左右;同一时期,中国西汉的首都长安城,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人口总数大约与以弗所持平。
▲图6汉代长安城平面图
时过境迁,如今这东西方两座古老的名城,都成了废墟。但对比这两座城市的遗址,还是可以让我们对“什么是城市”这个基本常识问题,有一次意味深长的反思。
汉长安城,无论是考古遗址还是关于它的文字记载和文化记忆,我们能够知道的,不外乎未央宫,长乐宫,上林苑及建章宫等皇家宫殿、皇家园林而已,我们由此产生的联想,往往超不出帝王及其宠臣、后妃们的生活场景范围。由此而论,汉长安城,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一座宫殿或者宫殿群落,它更多地与帝王的统治有关,而与帝王统治下的臣民无关。
▲图7未央宫
▲图8汉代长安城
▲图9汉代长安城
但以弗所Ephesus与汉长安城不同。今天我们看到的以弗所Ephesus,没有巨大的帝王宫殿或者行宫,没有巨大的帝国行省总督的行署。但它有能够容纳人的巨大剧场及会场、体育场、竞技场,大到惊人的集贸市场,不可思议的大图书馆,开放的议会大厅,还有大大小小的神庙,神庙之间,夹杂着澡堂和公共厕所。
连接这些公共建筑和空间的,是更大的公共空间网络——大理石长街排列着一根根大理石灯柱,沿街两侧矗立着一尊尊*治家、思想家、名流们的雕像,整个城市,又被一座座艺术味十足的雕刻大门划分成一个个互通的街区,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也塑造着这座城市的公共生活。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尤其耐人寻味:在公共厕所里,整齐排列着大理石坐便器,如同大会场里的座椅,这些坐便器之间,没有隔离——坐下来从容方便,是为了从容进行社交;没有隔离地坐下来方便,是为了没有障碍地与人交流……
▲图10以弗所古城
▲图11以弗所古城
▲图12以弗所古城
显然,汉长安城是一座看不到居民公共生活的帝都遗址,而以弗所Ephesus却是一座为了居民公共生活而设计、建设、存在、且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公共城市。
这两者之间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吗?的确是的,但不仅仅是。这种差异如果说在多年前是合理的,那么在多年后的今天,从“以都为城”、“以墙为城”的时代,发展到了“以市为城”、“以城为市”的时代,还可以继续按照“帝都”模式造城、营城、管城吗?
有人会说,我们的城市并不缺少公共空间。高铁站、机场、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学校、广场、公园、步行街,这些不都是吗?在街心公园跳广场舞,不是公共生活吗?自由而安全地参与社交,不只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责任和权利。
城市,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公共空间而造,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公共生活而生,其实那并不是城市,只是围墙,如同城市的一环、二环、三环……
03
特大城市也要有限边界
特大城市,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资源、人才和信息相对比较集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城市都要以此为模板搞规划建设。事实证明,特大城市,不是与时俱进的梦想,更像是急功近利的野心,而且是非理性的野心。
梦想也罢,野心也好,不足以成就特大城市。一个城市,必须要有边界,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制约的有限边界。纵然现代化的基建技术,完全可以做到逢山打洞,见水架桥,无限地突破边界,越过自然空间限制,挑战资源禀赋能够承受的极限。我们也绝对不可好大喜功,一次次重蹈覆辙。
▲图13河北文安县古城复原图刘栋年绘制
▲图14莱州府全景图刘栋年绘制
▲图15泗水古城复原图刘栋年绘制
近几年,郑州加速建设大都市区。似乎郑州的龙头扬得越高,河南开放就舞得越好。然而,郑州在历史上从未能成为帝王之都,连开封和洛阳都没能干得过。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的自然边界、资源禀赋和可持续供给能力,不足以支撑它成为帝都,成为特大城市。
▲图16郑州大都市建设规划图
此外,特大城市必须要考虑人的居住舒适度。面积大、空间足和人口多,如果能按照一个科学配比,也许是可能的。如若不然,盲目地摊大饼,会严重影响居住的舒适度。如果把特大城市的空间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城市微观设计上,极有可能留下后患。
以上海浦东为例,在浦东炫美密集的高楼大厦间,楼与楼之间要走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宽阔的马路、让人眩晕的立交桥、双向六车道、双向八车道,对街看过去遥不可及。宜人、宜居、宜养、宜教、宜业、宜游的目标都难以达成。由此可见,特大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要尽可能避免去碰触。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做特大城市。
▲图17魔都上海
如果一定要搞特大城市,那就还得回到原点上来:
为什么要建特大城市?为了发展经济
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了GDP
为什么要为GDP?为了老百姓
那么,如果是为了老百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需不需要特大城市?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来说,如果用心,在特大城市中,是完全可以营造微小空间的。越是特大城市,越要注意微小空间的营造,越要注意一个个社区单元、邻里中心的营造。
如果是这样,特大城市就不是特大城市,只是一个个微空间、微小社会单元的有序聚落、有序整合。这个意义上的特大城市是宜居、宜人的。否则,特大城市建设的理由就不存在。搞清楚这个根本逻辑,就无所谓特大城市,无非是个统计的问题。
比如说上海,以江为界,分作浦东和浦西。其实就算上海不叫特大城市,浦东是个独立的单元,浦西也是个独立的单元,过去的老徐汇,也是独立单元,周边被划进来的也是独立单元。
▲图18浦东摩天大楼
实事求是地讲,世界上目前存在的特大城市,都不是完美的典范。特大城市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仍然没有终极答案,值得业界探讨,民众监督。
细思特大城市之殇,我们该倒退还是继续前进?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社会独立学者刘建华
关于“特大城市”视频观点整理而成
图片来自网络
华建社
▲扫码下载APP
中国领先的基础设施
与不动产行业信息服务平台
全产业链
关系重构
圈层社交
知识运营
请点在看,连接更多建设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