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文安璀璨夺目的洼淀文化丰富多彩的地名 [复制链接]

1#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3/9269144.html

饱经沧桑的文安人民天性聪明、智慧,善于把苦难和幸福用诙谐的手法表现出来,哪怕是厚重的历史,他们都能用单纯、可爱的诙谐演化成地名,把时代的变迁娓娓道来。

(一)移民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文安洼有60%的村庄由外来人口迁徙本地,占产立村。其中:70%由山西洪洞诏迁而来;12%由其他省份迁来;18%由其他村镇迁来。明朝大迁移给文安古洼留下深深的印痕。

元末明初,苦难的文安人民遭遇了人类历史罕见的天灾人祸,可谓天灾肆虐、人祸不断。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河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人民无粮可食,直至父子相食。更可怕的是*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水过后尸陈遍野引发瘟疫,让所剩无几的村民命染*泉。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据史料记载,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仅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

天灾未已,人祸又至。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河下游、*淮平原一带,使两河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而太行山之西的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群山峻岭,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让晋南鲜受持续战乱的影响;且正好赶上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中原一带的老百姓蜂拥而至。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年)全国总人口为万人,山西人口就达万人,比河北、山东两地人口的总和还多。

永乐帝登基后一看,必须移民啊,于是便派十万人马督押,以“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把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的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因为需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所以文安一半以上的人都说自己是山西洪洞人。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千里古洼的历史和未来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根据历史传说,在上古时期,文安应属九黎氏族部落,是战神蚩尤后代的繁衍地,而山西晋南应属古华夏部落,是炎*子孙的生息地,虽然在元朝大移民之前,文安也有民族融合,但如元朝大移民这样大规模、成建制的诏迁亘古未有,晋南人与文安人的融合不再是渐进的、零乱的,而是大批量强行置入,*河支流的不同文明在文安古洼因此发生了剧烈碰撞,继而交流、融合。在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村一风俗,十里不相同。大移民促进了民俗的重组。移民民俗与当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如河北梆子就很接近晋南的梆子戏。

文安地理位置图

异域文明的剧烈碰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属地文明,文安人巧妙地将它们镶嵌在村名中,形象而完整地传承下来,让子孙后代记住那段让人敬畏的历史。

文安地理位置图

和谐:

文安县以“某各庄”命名的村庄超过30个,如左各家、史各庄、田各庄等,“各”是“哥”的演化。不同姓氏的人从山西等地迁来,立庄打拼,需兄弟般互相扶持、守望相助,故以“某哥庄”命名,取“四海皆兄弟”之意。

平等:

文安县以多姓氏命名的村庄至少有10个以上,如巩寇侯、魏李张、郝郭纪、吴王董、温辛杨等,将地名作为外迁人口相互尊重、一律平等的契约。单姓不同宗、结伴而迁的,也有特别强调平等、团结意愿的,如宋庄伙。

谦卑:

文安县以“务”命名的村庄至少有10个以上,如孔家务、陈家务、孟家务、小务等。据考,“务”,一说为旧时收税的关卡,一说为宋元时的酒店,这里我倾向于当地人对小务的解释:小务,元代田、牛二姓家族在此立庄,因房子盖的较小,俗称小屋。后演化为小务。凡以“务”命名的村庄皆为外迁人口占地立庄,这些外来人为了安身立命、不起冲突,故将村以小屋示人,以表谦卑。所以以“某家屋”作为村名似乎更可靠一些;笔者注意到,以“务”命名的村庄都是单姓,也就是一家人,这家人迁入前或迁入后以酿酒为生或以开酒店为业也不一定。但把这些村解释为以旧时的关卡而命名就不通了。

占与防:

文安县以“屯”命名的村庄大约有七八个,“屯”字的本义是“包起来”、“卷起来”、“围起来”的意思,以“屯”给村庄命名有着强烈的圈地为我所有和明显的自我保护色彩,如徐家屯、纪家屯等。

传承:

文安县以“子”命名的村庄也不少,但大多没有什么实在含义,如大庄子、鲁庄子等,但诸如程子、艾子之类,笔者认为,应是诏迁者以程姓、艾姓子孙而居,表达身迁异域、子孙传承,永世不忘先祖的意愿;而南、北、西大有则是缘故乡山西大有村之名为名,来传承故土的血脉;马务营则是取马姓“务本堂”堂号之含义,后演化为马武营。

随遇而安:

为了不与本地的原住民产生冲突,外迁而来的人往往采取因地制宜、随遇而安的方式起房盖屋、谋求生活。如:

因靠近泗水河而命名的泗各庄;以三面环水的地势特征而命名的东、西、北光洲;

因村址座落在水中高台上而得名海蓬庄的海丰庄,因在打谷场定居而将村寨命名的吴家场;

因地居文安县城郊,取“三里长城,七里之郭”寓意得名的郭里村;

因滨临河道,汛期长发生决口,以地势特征得名苑家口的苑口;

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路疃的鹿疃;

为方便耕种,在大清河南岸设一临时窝棚而逐渐成村的田各庄;

因村址建在意高岗上,该岗蜿蜒十余里,弯曲似龙形,以此取名养龙滩的西羊疃;

在“玉皇阁”北面定居而得名北阁村的北村;

因在东淀大堤居住而得名的张管营堤;

因地处文安洼,以姓得名的高淀庄、苏淀庄、吴淀庄、*淀庄;

因立村地地势低洼而取名艾涡的北艾头;

因在一庙台圪塔建村而得名的薛圪垯;

因村址在小南河西,靠近桥的一侧而得名桥西的西疃;

因村址在“小南河”南岸得名小河南的南疃;

因村址所在之处河道狭窄,淤积泥沙,常决口成灾而命名的王村口;

因村西泗水河两岸柳树成行而得名柳河村的大柳河、西柳河;

以河道走向得名的西码头;

因滨临河塘,得名塘头村的塘头;

因村址位于文安故城西,以方位得名的西张村;

因地势低洼,常受水灾,人们选高地定居,居住区形成一狭长地带而得名的线庄;

因村址靠近文安县故城而得名负郭庄的富各庄;

因村址有一通往京师的漕运河道经过,河上有一石础桥梁而得名石漕村的吴石槽、马石槽;

因村北为文安县故城得名近郭庄的靳各庄;

因在明朝吏部员外李堂建的观音寺旁定居而取名小寺庄的刘小泗、董小泗、郑小泗、王小泗、祁董小泗;

在大围河东侧定居而取名的东庄;

在古河堤上建村,因位居河堤之阳而得名的南各庄;

因村西有条金龙河,借以得名金龙口村,后因地势低洼,河堤常发生决口,水流很急而改名的急流口;

因傍狼虎庙立村而得名狼虎庙的南阜庙;

因村址东南有一大寺(二圣寺)而得名的大寺庄;

因围河定居而取名的大小围河;

因村旁有一柏树横卧两岸为桥而得名柏木桥村的东桥、西桥;

因该地有一石牌而得名的宋家牌;

因地处文安城郊,邻接郭里村而得名的冯郭、赵郭、宋村;

因村址靠近河口而起名张毗口的大、西长田;

以地势得名栲栳口的小长田;

因有驿铺立村而取名孙村铺的大、小堡;

在古渭河东西侧立庄的东、西柴沟;古渭河三岔支流处建村的南、北三岔口和翟村;

在大圪垯上安家,取名赵庄上的大、小赵;

因地势特征而取名的大、小京头;

因滨水临洼,以地势特征而得名的坟头;

因居于河堤迂回处,以地势特征取名曲堤店的曲店、贺曲堤、王曲堤;

因村址旁有一庙宇,横书匾额““齐天观”,以此得名的大、小齐观;

因村西有一石桥而得名的石桥;

因位于古长城脚下而得名的司吉城;

因离县城八里远而得名的八里庄;

因在龙王庙北面定居而得名的龙街;

因滨临滱水得名的南、北叩里,大冯家叩里、郭家叩里;

因靠近汗代谏议大夫韩延寿之墓而取名的韩村;

因在孙姓娘娘所葬之地而得名的孙氏;

因在唐路王子为唐王墓守孝之处立村而取名的太子务;

因地处文安县与大城县交界处,以姓得名的崔、刘、徐、庆、杜边村;

以村东有莫金山(现已成土岗)而取名莫金里的口村;

因地处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的大叩皂;

因村里有座龙王庙,庙前有个老龙潭而取名卧龙庄的北德归。

期盼:

连年的灾祸和战乱给文安原住民和外迁人等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里创伤,对生活安定的渴望占据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许多人将这种渴望用村名的形式固化下来,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吉村,取吉利之意;阜安,取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之意;善来营,取去除兵祸,渴望平安吉祥之意;新镇,取日新月异兴盛发达之意;阜新庄,取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们富足之意;南、北舍兴,取兴旺发达之意;丰乐村,取安居乐业之意,后更名为南新村;小保里,取保民安邦之意,后更名为小堡里;久远庄,取长居此地,永远子承父业之意,后与常家村合并,更名为常久村;安里,取平安之意;文庄,取修文偃武之意;南、北、刘、王、巨富华,取富贵荣华之意;丰富店,取国富民丰之意,后更名为东、西店;大平州,取天下太平之意,后更名为万村;哑叭庄,取宽厚仁爱、推已及人、不与人争之意,后更名为姚淀庄;宁寿屯,取康宁福寿之意,后更名为纪屯。

融合:

原八里庄,因回族增多,改称回回营,现更为西营。或许是文安人历来尊师重道,在文安的移民史中,山东人占据了足够的地理优势,如东关、西关,定居的全是山东移民。

(二)水患记忆

口村,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冲毁了村庄的大部,只剩下少数民房,当地俗称该处为口子头,后来人们以此称谓做了村名;

辛村,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村庄被毁,遂迁移原址东0.5公里处立庄,改名新村,新字演化为辛;

口上,北临赵王河,宋初因河道狭窄,淤积泥沙,常决口成灾,俗称王村口。宋雍熙年间太宗北征幽州,*队路径此地,为保障通行,组织*士协同百姓堵塞了口门,筑高了防水堤埝,取名口上;

崇兴村,明代遭水灾,房屋倒塌,只剩下一条街,改名留镇店,后因建有小留镇,改称大留镇;

哑叭庄,民国初遭遇水灾,王姓外迁,只留姚姓,故改名为姚淀庄;

陶官营,民国28年洪水泛滥,冲庄断村,一分为二,析为南、北陶管营。

水患记忆

(三)风水文化

引村,因该地土质肥沃,物产丰富,附近村名和山西迁民认为该村风水好,陆续搬迁至此地定居,后演化为尹村;

丰各庄,因有一王坟古墓,村里人认为风水好,取名丰富庄,后演化为现名。

风水文化

(四)神怪文化

谷家山子,有赵君显灵的传说,常有人来此跪拜求助,远近闻名,于明末改名赵仙庄,后以方位分为前、后赵仙庄;

前、后王仙庄,明代洪熙年间有一王姓公子一心想求道成仙,曾在此逗留,遂以此取名王仙庄,后析为两村;

相传很早以前,樊家庄一带水草茂盛,人烟稀少,经常有虎狼出没,祸害人畜,村里人为此惶恐不安。后来有一过路僧人,功法高强,手持钵杖降服了一狼一虎,于是,村民们为他修了一座庙叫狼虎庙,村子也改名叫狼虎庙;

明虎庄,相传僧人当年除掉的是只雌虎,雄虎却侥幸逃脱了。多情多义的雄虎留恋雌虎,并没跑远,往南跑出十多里,在小白河大桥一带藏了起来,继续祸害过往行人,后被一过路的明姓青年斩杀,明姓青年也因此收获了爱情,定居下来,开枝散叶,逐浙成村,为了纪念这位打虎英雄,村子即起名明虎庄,大桥也以庄为名,故有“北有狼虎庙,南有明虎庄”之说,两村相隔不地十余里。燕王扫北时在此安营扎寨,认为明虎庄有暗指大明朝象老虎的意思,便下令改名,明虎庄因此更名为老虎庄,明朝成化年间,金龙河水泛滥,村毁。

(五)人物纪念

苏洵

留郡,隋大业年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隐居,故名;

丰乐村,唐贞元四年,有一张相公之墓,并有碑记,死后追赠工部尚书,很有名气,故改名相公庄;

八姓村,宋嘉佑五年,县主薄苏洵来此地察看民情,并建桥一座,民受其福。为了纪念他,改名为苏家桥,后简化为苏桥;

琉璃庄,元朝御史中丞何荣祖之兄任太子侍讲,因打了太子,何氏家族惧怕珠帘获罪,逃亡到此,与本地刘姓结亲,定居该地,取名流离庄。明嘉靖年间演化为本名;

东升,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视,曾路过此地,随行阁老住在该村,村民为纪念此事,取名阁老村。后叫旮旯村。年改名现名;

广陵城,《文安县志》载:魏史云文安县西北17里有平曲广陵王子赵君封地,故名;

天德店,金天德元年建村,故名;

宁寿屯,为纪念本村纪姓大户名人而更名纪家屯,据说与纪晓岚还有瓜葛,年简化为纪屯。

纪晓岚

(六)诙谐文化

诙谐文化

麻哥庄,据传,在此定居最早的一长者满脸麻子,故得名麻哥庄,后演化为麻各庄;

小张管营,由于户少房少,改名十间房;

鱼鳞口,《嘉靖熊乘》载:鱼鳞口以多鱼鳞口以多鱼和渔民居之密如鳞故也,故称鱼鳞口,后与郑庄子合二为一,更名为“二合庄”;

夸大口,因该地在宋辽交战时,有宋*没有按期破阵,被辽兵嘲讽说大话的历史传说,故名;

彭各庄,因此地野生植物繁茂,取名碰棵庄,后演化为现名;

芦庄以滨临苇塘盛产芦苇而得名,后与阜新庄合并,改称芦阜庄;

彭耳湾,因村址位于五官淀的下口,紧靠苍耳淀,地形象个耳朵,以此得名烹耳湾,后演化为现名;

姚淀庄,村里长者要求后辈宽厚仁爱、推已及人、不与人争,要像哑巴一样闭紧嘴巴,故取名哑叭庄,后更名为姚淀庄。

(七)行业色彩

菜园

园里,迁居此地的人以种菜为生,因住地靠近园里,故名,后演化为元里、西元里;

刘家园,刘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业,取名刘家园;

桃园

桃园,因村里栽植了很多桃树,取名桃园;

蔡各庄,因这里是卖花和卖木料的市场,改名花木厂。

大寨之路宣传画

此外,还有以鲜明时代特色+行业特性命名的村庄:如李庄农场、新桥农场、界围农场,以及机务队、园林队、翻砂厂、食品厂、*农新村、一队、二队、三队等。

(八)大宋印迹

文安县位于太行山和渤海湾之间,北依燕山,是东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和中原北上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据考证,著名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文安县很多村镇的名字都与杨六郎镇守三关(淤口关、瓦桥关、益津关)有关:

杨六郎镇守的三关

大叩皂,据传,杨六郎镇守易津时,这里是放牧*马的地方;

南、北、中留寨,宋辽交战时,宋*杨六郎部在此扎过营寨,民间流传的三营四寨,四寨即指这里;

善来营,据传,宋将杨延昭曾在此扎营,单姓在此立庄,更名为单家营;

东、西营,相传,此地曾是杨六郎镇守益津关时设置的驻*营地,由此得名;

南、北官,金大定年间,宋金交战时,宋*中有一压营的官员,驻在该地称官士营,后改为现名;

潘平,宋雍熙年间北征幽州时,潘美率*经过,将老弱残兵留居此地,故得名潘兵村,后演化为潘平(据神医老哥哥讲,本义是老百姓痛恨战乱,盼望息兵平乱,所以叫盼平,潘平是讹传);

界围,是宋将杨延朗抗辽积栗屯粮之所,村东有古河道、官道各一条,乃水陆交通要塞,宋*为守卫给养重地,在此设卡立哨,以城为中,方圆十里为界,*中有老弱残兵留居此地,发展成村,起名界卫,后演化为界围;

官庄,宋团练使杨延朗戌守边陲时,广陵城是宋*屯粮食积栗之所,管理钱粮的官员驻在此处,以此得名官庄;

许各庄,北宋雍熙年间,宋辽交战时,这里是宋*屯驻之所,后*中老弱者和退役*士留此屯田,民户也相继迁入,发展成村,取名许国庄(报答皇恩以身许国之义),后析为前、后许;

太保庄,相传雍熙三年宋将曹彬率大*北征辽之幽蓟于此建大堡屯兵,取名大堡庄,清代,该村淀神庙一庙祝名声很大,死后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太保庄;

薛疙瘩,相传当年穆桂英在此驻守,战前临产,流了很多血,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成血疙瘩,后演化为现名;

大围河,当年杨家将在此戍边,沿河岸建立工事,用树枝等围堵河岸,防止辽兵渡河,以事命名,后析为大围河、小围河;

马六郎,据传当年辽兵逼战,杨六郎坚守不出,为了激六郎出战,大骂杨六郎,故该地以事命名为骂六郎,后演化为马六郎;

前许,据传该村是杨继业第一次被佘赛花战败而被迫许婚的地方,故称前许;

后许,据说杨继业在前许村许婚后又悔婚,在该村第二次战败,无奈再次许婚,故称后许;

贺喜店,据说杨继业前许、后许,相继悔婚,直到第三次在该村再败于佘赛花手下,佘赛华怕他在变卦,当即拜堂成亲,故得名贺喜店,后演化为河西淀。

(九)大明留痕

明永乐大帝时期的疆域张管营新气象

张、陶官营,明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起兵经过两地,领*首领张、陶二人分别安营扎寨,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以该地历史经历得名,后演化为张管营、陶管营;

文安县抗战中的英雄堡垒村陶管营

德归聚,据传,燕王扫北时有一将*带兵打仗,败阵后闯渭河在该地扎营,凭河设障,阻住追兵,后陈氏在此建村取该地历史经历得名德归聚,后按方位分析为东、西、北德归。

富饶的新德归

(十)历史文化

西庄头,据传,清顺治年间,此处驻有为旗人权贵经管其所圈占土地的官员,因位于新镇的西面,起名西庄头;

丰乐村,年日伪统治时期改为新民村,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新村,年以方位更名为南新村;

西码头,据传,炀帝征辽经此,兵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为西码头。

文安古城墙

文安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水患斗争史,是一部惊天动地的移民奋斗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史。苦难的生活、美好的愿望、朴素的情怀,浓缩成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名字镌刻在村庄的血脉中,成为不须记忆的记忆。

文安县的历史很短,短到只有宋、明两代。宋,写就了文安的英雄史,留下了杨六郎镇守三关的动人故事;明,写就了文安的移民史,为文安县增加了一半以上的村庄。

文安县的历史很长,长达两千多年。文安人民饱受水患折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文安人民才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文安也才真正实现了“崇尚文礼,治国安邦”的期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