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关镇地图
北关古为商部落属地;周之采邑;后属考城县;明正统二年(年)至清乾隆四十八年(年),考城县治置今北关集南;乾隆四十八年后考城县迁今兰考县堌阳,仍属考城县;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属兰考县;年5月划归民权县。
北关镇建村年代表
北关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考城旧志》、《考城志·古迹志》、民国三十年《考城县志·卷四·建治志》等记载,现北关集为旧考城北关。
考城县得名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屡遭河患,几经迁徙,于明正统二年(年)由知县郑道将县治从江墓店(今李堂乡岳庄村西)迁此(今北关集南)。置四门,建四楼,挂四匾,设四关。
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河决马家口,*水漫城,唯北关尚存,后人们搬迁于此,设店成集,得名北关集。清乾隆四十九年(年),考城知县雷逊筑新城于堌阳。
清咸丰年间筑寨,明朝时起集会,村南街有清顺治年间所建清真寺一座。
北关镇
白家堤
据传,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河淹旧考城。白姓迁居“官堤”(时北关集南有东西向大堤一条)处落户,故名“白家堤”。
崔家堤
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水淹旧考城,崔氏族人自城内迁出,在“官堤”上建村,故名“崔家堤”。
吴赵家堤
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河淹旧考城,吴、赵二姓自城内迁至“官堤”处建村,分别称吴家堤、赵家堤。而吴家堤旁又因被*水冲决一较大缺口,又称“口门子村”。后两村扩展连为一体,更名“吴赵家堤”。
陈家堤
清乾隆中期,*河决口,水袭旧考城,陈、王二氏相继自城内迁出,分别建村于“官堤”上为邻,名陈家堤、王家堤。后两村相连为一体,且陈姓族旺,更名“陈家堤”。
马家岗
据《马氏族谱》载:马氏祖居北京,明永乐年间迁至开封,明崇祯十五年(年)为避*河水患,东迁至旧考城西南帽李村,清乾隆年间迁现址。因当时村位于一条“官堤”的转弯处,初称“马堤圈”,后叫“马家堤”,再后易名“马家岗”。
牛庄
明万历年间,牛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朱家堤
清康熙年间,朱氏由开封迁居旧考城胡集,乾隆四十三年(年),为避水患迁现址。因村建大堤之上而得名“朱家堤”。
东崔庄
据《崔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崔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地处北关集东,故名“东崔庄”。
小刘庄
据《刘氏家谱》载:清康熙年间,刘氏自宁陵县柳河南石桥集迁此,称“刘庄”。后为区别于本镇另一刘庄,易名“小刘庄”。
魏庄
明万历年间,魏氏由山东曹县魏楼南迁到古*河摆渡为生,流落居此,故名“魏庄”。
安新庙
明万历元年(年),安氏自老安庄迁此,后盖庙一座,故名“安新庙”。
前罗园
清康熙年间,罗姓兄弟二人为避灾荒自河北罗屯迁此,分前后定居,后筑寨围园,弟居此,故名“前罗园”。
柳庄
明万历年间,柳氏从山西洪洞县到此,建“奶奶庙”一座。庙堂上瓦时,边垄仅剩半瓦之空隙,只好以草代瓦,一时传闻乡里,故得名“草庙”。
约余年后,以姓氏改称“柳庄”。
赵庄
清道光年间,赵氏自河北逃荒到此,故名“赵庄”。
堤角
清嘉庆年间,回族李姓自大樊集迁此,居旧考城西南护城堤角处,故名“堤角”。
南丁庄
清康熙年间,丁姓自洛阳桑坡村迁此,称“丁庄”,因重名称“南丁庄”。
五里
年,堤角村居住拥挤,村民任、王、谭、李诸姓迁此建村,因距北关集5华里而得名“五里村”。
霍土山
原宋姓祖居此,称“宋岗子”。
清乾隆年间,霍、胡、谢诸姓相继从山东迁入。后宋姓外迁,霍姓在后来者中居早,且此地当时土丘如山,故名“霍土山”。
许庄
明末,许氏先人曾参加李自成义*,义*兵败,许姓一度定居开封新华门,清康熙年间迁今址,故名“许庄”。
院庄
院姓原籍山西洪洞,明永乐年间迁鲁,明末由山东迁现址。
周翟庄
清道光年间,周、翟两姓自村东北一公里许张家堤先后迁此,故名“周翟庄”。
杨庄
清康熙前期,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杨庄”。
周庄
清道光年间,张家堤居住拥挤,周姓合族由张家堤迁此定居,故名“周庄”。
吴新庄
据《吴氏族谱》载:年,吴氏从丁道口迁此建新村,故名“吴新庄”。
孟园子
此处原低洼积水,蛤蟆出没,人称“蛤坑”。
清咸丰年间,有孟姓自村东南吴岗迁此,开一较大菜园,故名“孟园子”。
丁道口
清乾隆年间,丁氏为避灾荒,由河南孟县迁此,开垦*河滩涂。时该处为*河故堤一较大道口,故名“丁道口”。
吴岗
清光绪年间,吴氏由吴家堤迁此。当时该处沙岗连绵,村建在一较大土岗上,故名“吴岗”。
陈土山
明末此处沙丘起伏,形似土山,陈氏迁此,始称“陈岗子”,后名“陈土山”。
金庄
明嘉靖年间,金氏由汴梁城金家胡同迁此。
马园子
清光绪年间,北关集财主马家曾在此筑寨围园,雇人耕地,故名“马园子”。
张家堤
此处原为*河故堤(堤已不存)一道口。清乾隆年间,王桥烟墩张氏迁此,故名“张家堤”。
东蔡庄
清光绪年间,蔡氏由李馆蔡庄迁此,初称“蔡庄”,后据方位称“东蔡庄”。
高庄
清光绪年间,高氏由山东曹县高庄寨迁此开荒定居,故名“高庄”。
南底庄
年前后,底姓由村北底庄迁此,始称“底庄”,后易名“南底庄”。
马楼
清康熙年间,王氏到此定居后,用土坯建楼一座,称“王土楼”。
后山东曹县马氏迁入,家族业兴,王氏外迁,年改名“马楼”。
四合
年,马、张、胡、杨四姓从马楼村迁此,四姓和睦,同居一村,故名“四合村”。
三合
年,杨、罗、胡三姓由马楼村迁此,和睦相处,故而得名“三合村”。
四里庙
明永乐前期,葛、张、马等姓自山东迁此。因东四华里许有座玉皇庙,故名“四里庙”。
石井
元末,石氏自现褚庙乡大石庄迁此后,为寻求上好食用水源,连打十眼水井,一时轰动乡里,故名“十井村”,后随姓氏演变成“石井”。
朱老家
明洪武年间,朱姓由睢州迁此。为昭示本族后来者,故以“老家”命村名。
范庄
据《范氏族谱》载:清乾隆年间,范氏迁此,故名“范庄”。
潘庄
明崇祯年间,潘氏为避战乱,由开封西门里潘家胡同迁此,故名“潘庄”。
李庄
清乾隆三年(年),李氏自白老家村迁此,故名“李庄”。
后窑
清朝末期,张氏自山东迁此后,建盆窑一座,因位于石井村后,故名“后窑”。
程庄
清顺治年间,程氏由山东曹县王李集北程庄迁此,故名“程庄”。
任庄
清嘉庆年间,任氏自曹县逃荒至此,故名“任庄”。
任庄村
伏庄
明洪武年间,伏姓奉旨从山西洪洞县先迁至林七伏庄,于清嘉庆年间迁现址,故名“伏庄”。
张道口
明朝后期,张氏由山东曹县大张庄迁此。当时该处有一较大土堤,且被*水冲开一道口,村由此得名“张道口”。
清村人张子纵以“袖拳”闻名古*河南北,曾任贵州省*平州分州登仕郎。
穆庄
清嘉庆年间,穆氏自山东逃荒居此,故名“穆庄”。
宁楼
明末,宁氏由河北宁家坡迁此后,盖楼一座,故名“宁楼”。
刘庄
明崇祯年间,山东旱涝惨烈,民众困苦,刘氏为求生计,自曹县刘老家迁此,故名“刘庄”。
陈庄
明朝后期,河北保定府陈氏族人迁此,故名“陈庄”。
李新庄
清末,该村为李盛谟佃户庄,故名“李新庄”。
官场
年前后,张、李、邵、辛等姓相继由曹县迁此建村,因此处为国荒“官地”,故名“官场”。
义和
年,李新庄村人口稠密,住户拥挤,刘、李、董等姓迁此。诸氏族人崇尚义气,和睦相处,共商村名“义和村”。
张庄
清光绪年间,张氏自花牛羊村迁此,故名“张庄”。
崔垴
清光绪年间,崔姓部分族人由崔坝迁此。当时此地处势高亢,状如山丘,故名“崔垴”。
吴庄
清乾隆年间,吴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刘楼
清乾隆年间,刘氏到此投亲谋生,后盖楼一座,故名“刘楼”。
刘楼村
底庄
据《底氏族谱》载:底氏于明正统十四年(年)自顺天府文安县辗转到此,故名“底庄”。
邓庄
明万历年间,邓氏由山西迁此,故名“邓庄”。
于庄
据《于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于氏自洪洞县迁至山东菏泽,明万历年间迁此。
陈岗子
明万历年间陈氏迁此,因村址为一较大土岗,故名“陈岗子”。
老安庄
清康熙中期,安氏为避灾荒到此,称“安庄”。
后为区别于村东二里许大安庄(今属庄子镇),易名“老安庄”。
东刘楼
清乾隆末年,刘氏自山西洪洞到此,初称“刘庄”。
后刘氏族兴业旺,盖楼一座,改称“刘楼”。为区分于村西2公里许另一刘楼,又易现名“东刘楼”。
小王庄
清康熙年间,王氏迁此,名“王庄”。
后为区别于本地大王庄(今属庄子镇),易名“小王庄”。
小任庄
据《任氏族谱》载:清初,任姓自外地迁至旧考城大任庄定居。
雍正五年(年),部分族人迁居现址,故名“小任庄”。
丁庄
清康熙年间,丁氏自曹县迁此。
村西南角有高大白杨一棵,高十余丈,五人合围,树前后根基处又生出三棵幼杨,犹如“三星捧月”。树为王氏先人于清光绪前期所栽,为民权、曹县杨树之冠。
杨土山
清乾隆年间,杨氏迁此,因村址为一较大土岗,初称“杨岗子”,后演变为“杨土山”。
韩海子
明末清初,陶家岗、刘家岗、曹家岗三村在此呈三足鼎立之状。清乾隆年间,山东曹县
二邮庙村韩氏族人迁入后,牵头组织三村挖沟筑寨,集“三岗”为一村,易名“韩海子”。
小刘庄
清道光年间,刘氏兄弟为避水患,率家人自旧考城西南帽李村迁此,分前后建村落户。弟居此,故名“小刘庄”。
大刘庄
清道光年间,刘氏兄弟为避水患,率家人自旧考城西南帽李村迁此,分前后建村。兄居此且村大,故名“大刘庄”。
田庄
清乾隆年间,曹县田家洼田氏到此定居,故名“田庄”。
姜庄
清乾隆年间,姜、陈、樊、张、刘诸姓相继从外地迁此,姜姓居先,且族大,故名“姜庄”。
刘店
清光绪年间,该处为河南至山东一交通要道,刘氏自山东刘楼迁此,开一旅店,故名“刘店”。
王庄
清康熙年间,王氏辗转迁此。
冯庄
清初,冯氏由山东迁此。
四海营
年,李、王、张等四姓相继从*河故堤北汤水口村(属山东曹县)到此定居,因北邻五湖营,而称“四海”。
五湖营
年前后,李、张等五姓自山东汤水口村迁此,诸族和睦友好,五姓融洽如一,故名“五湖营”。
张营
民国时期,张姓由山东老张营村到此,称“新张营”,简称“张营”。
十家庄
年前后,十户村民先后由山东汤水口村迁此。
吴庄寨
清康熙年间,李、底、吴三姓先后由山东菏泽迁此,分别称东南庄、底家岗、吴家岗。后吴姓人众财旺,挖壕筑寨围绕三村,易名“吴庄寨”。
牛庄
清嘉庆年间,牛氏由山东曹县牛庄迁此,故名“牛庄”。
南北庄
年,崔、王诸姓由崔坝迁此,因聚落形状和耕地均呈南北向,故名“南北庄”。
杨白河
清末,杨,白两姓相继从曹县迁此,以姓氏、河流得村名。
三里
年,崔氏族人由崔坝迁此,因距崔坝3华里许,故名“三里村”。
薄地庄
年,崔氏自崔坝迁此。该处多沙、碱,土瘠地薄,得名“薄地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村民大搞深翻改土,土质得以明显改善。
朱庄
清康熙年间,朱氏自朱老家迁此,故名“朱庄”。
安庄
清乾隆末年,安氏迁此。
李庄
清康熙前期,李氏自山东曹县迁此,故名“李庄”。
吴新庄
年)前后,吴姓由吴庄寨村迁此,另建新庄,故名“吴新庄”。
北义和
年,朱庄部分村民迁至村东北一里许定居,因村址紧靠杨河,得名“倚河村”。
后村内朱、杨等姓义气为邻,和睦相处,故取谐音易名“义和村”。
因村南3.3公里处有一义和村,按地理位置,易名“北义和”。
六和
清末(年前后),杨、陈、崔、樊、宋、底诸姓分别从附近宋楼、底庄、樊庄、杨口、陈庄、崔庄相继迁此,六姓和睦,同居一村,故名“六和”。
六和村
堤河岭
年前后,陈、樊、崔等姓由六合村迁此,因贫困便在堤南侧挖洞居住,该处河堤如岭,故名“堤河岭”。
崔坝
据《崔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崔姓奉旨自山西洪洞县城南甘石桥村先迁至山东衮州*庙村,后于清康熙年间迁入旧考城,与杨姓在此堤坝上建村,称“崔杨坝”。
后崔氏族旺,易名“崔坝”,清光绪年间起集会。
明嘉靖二十三年(年),筑崔家坝、颇家集、王家楼河堤。
一里村
年,杨、岳等姓由今崔坝村西迁一里建村,故名“一里村”。
李馆
原址在现址北3华里处,称“李馆”。年规划蓄*水库时举村迁现址,仍称“李馆”。
李馆村
蔡庄
蔡姓原籍山东曹县蔡姜楼村,明万历年间迁今址北2华里许定居,称“蔡庄”。年规划蓄*水库迁今址,仍称“蔡庄”。
大任庄
清康熙初年,任氏自山东曹县任堂到此,名“任庄”,年改称“大任庄”。
董庄
清乾隆末年,董氏自*河故堤北老董营逃难于此,故名“董庄”。
李现庄
清道光十七年(年),李氏先人李现率族人自*河故堤北老汤水口迁此,称“李现庄”。
官庄
清康熙年间,此处为无人垦种之“官地”,张氏自山西迁此,称“张庄”。
不久,外姓诸氏相继迁来,与张氏同种官地,后来,地被吕园子一家财主买去,易名“官庄”。
前王厨
中华民国后期,后王厨村人口稠密,部分王氏族人迁此,故名“前王厨”。
后王厨
清康熙年间,王姓由北关集西4华里许王园子迁此垦荒种地,因族人王相厨中举,得名“王厨村”,民国后期易名“后王厨”。
鹿庄
明万历年间,鹿姓由山东曹县鹿庙迁此。
后相府营
西汉后期,刘秀讨伐王莽,王莽逃经此地,在前、后两处屯兵安营,该处为后营驻地,因王莽建立新朝前曾任相职,故名“相府营”。
明万历年间,王、张,陈诸姓奉旨由山西洪洞迁此,此处据北,名“后相府营”。
前相府营
明万历年间,张、鹿两姓自山东曹县到此,此处据南,名“前相府营”。(村名来历详见后相府营)。
翟庙
明末清初,该处有座庙院,主持僧姓翟,后宋、童等姓迁此,村因庙得名。
王新庄
清乾隆年间,前相府营王氏迁此另立新村,故名“王新庄”。
村人王广德为清嘉庆五年(年)武举,曾授职广州府都尉、刺史等职。
尹庄
明洪武年间,该处修筑拦*土堤,一尹姓老汉到此卖茶为生,后住户渐多,且村边堤坝被*水冲一较大道口,尹道口由此得名,后演变成“尹庄”。
新庄户
清光绪年间,王、谢等姓由后相府营迁此建新村,故名“新庄户”。
王公庄
据《王氏族谱》载:清乾隆年间,王氏祖(王公)率族自山东曹县刘百红村迁此,故名“王公庄”。
王公庄
戴庄
清光绪年间,戴氏自山东曹县迁此,故名“戴庄”。村处*河冲决一道口旁,亦称“戴道口”。
赵戴庄
清末,李馆村地少人密,赵、戴族人由李馆迁此。
郭庄
明万历年间,山东曹县灾荒频繁,郭氏率族迁此。
村后坑塘产芦苇,村民擅苇编。
后罗园
清康熙年间,罗氏兄弟自河北罗屯到此,后人口日众,筑寨围园,该村居后,为兄之住所,故名“后罗园”。
梁庄
据《梁氏族谱》载:清光绪年间,梁氏自兰封张底碣迁此,故名“梁庄”。
吴楼
清乾隆年间,吴氏自山东菏泽迁此,后盖小楼一座,称“小吴楼”,简称“吴楼”。
北杨庄
清乾隆年间,杨氏由杨白河村迁此,称“杨庄”,年易名“北杨庄”。
王大庄
清乾隆末年,王氏自郭庄迁此。
李庄
清康熙年间,李氏避饥荒由山西迁此,故名“李庄”。
韩庄
据《韩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韩氏自河北先迁考城东南5公里处陈集村,乾隆四十三年(年)迁现址,故名“韩庄”。
王小楼
清光绪年间,王姓兄弟三人由山东迁此,小弟老三盖楼一所,得名“王小楼”。
吕庄
清乾隆年间,吕氏由宁陵县韩庄迁此垦荒。
宋庄
清光绪后期,冯姓自山东迁此,称“冯庄”。
后宋姓族人由河北老宋庄迁人,冯姓外迁,易现名“宋庄”。
西崔庄
崔姓原藉山西洪洞城南甘石桥,明初迁至山东兖州*庙定居,后迁至今北关镇崔坝,中华民国十八年(年)迁此,首称“崔庄”。因重名易名“西崔庄”。
冯梨园
清光绪年间,冯氏自*河北逃荒至此,垦田耕种,并植一较大梨园,故名“冯梨园”。
胡道口
村址原在*河故堤(堤已不存)一道口处。明初,胡氏自山西迁此,故名“胡道口”。
薛庄
清康熙年间,薛氏由褚庙薛楼迁此,故名“薛庄”。
卢楼
卢氏族人于清乾隆年间迁此后,盖楼一座,故名“卢楼”。
宁庄
明初,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宁庄”。
岳庄
清乾隆年间,岳氏迁此,故名“岳庄”。
王园子
年,王氏自卢楼村迁此,围园建村,故名“王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