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殷国栋宋江水浒传在中国文化域场中的价 [复制链接]

1#
头部白癜风图片 http://www.t52mall.com/

《水浒传》以北宋后期宋江起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梁山泊宋江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被招安失败的全部过程。它第一次正面描绘了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绿林豪杰群像,揭示了中国古代绿林文化的内部蕴含和外部特征。它所描绘的绿林好汉形象和绿林文化习俗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及群众文化生活、心理孕育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物个性鲜明,角色语言各有特色。尤其其中的主人公——宋江的政治站位、角色塑造和最后归宿,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形中也成为众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参考的坐标。那么,本文就以宋江这个主人公为切入,重点审视一下《水浒传》这部小说在我国文化系统中所承担的价值和意义。

一、传统认识中侠义文化的集中呈现。

简单概括就是英雄气,说到底,其实就是兄弟义气,对一种友谊的情深意长,执着向往。北京师范大学李煜晖教授在其著作《水浒传:忠义与绿林》中写道,水浒之侠有三种表现:一是仗义疏财,二是招贤养士,三是路见不平。至于“义”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从《水浒传》开篇到终了,笔者是始终都带着一种对宋江的拷问,或对历来人们对宋江的认可,抑或对将的质疑而审视宋江这个人物形象的。除了通风报信,仗义疏财,和后半部分的梦会九天玄女,其他的特长就剩对兄弟深情厚意和类似刘玄德的哭哭啼啼的了。可就是这样一种最无限接近凡人的凡夫俗子,甚或只剩懦弱、示软的羸弱书生,优柔寡断的黑面衙司,却能凭借这空穴来风的仗义疏财,就能深得“天罡地煞星”的青睐、追随,这让笔者想到了《西游记》里无才的唐僧,《三国演义》里的娘娘腔的刘玄德,甚或《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了,他们身为须眉,都唯唯诺诺,甚至婆婆妈妈,但却能靠着坚定取经的信念一路高歌,靠着哭天抢地的悲悯取得巴蜀,靠着泥做的顽石在内帏厮混,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此时,我们反观人们心中的英雄,更多的是擘画时代的“风流人物”,力挽狂澜的时事豪杰,不顾生死,慷慨赴死,断没有一丝一毫的儿女情长,更没有一点一滴的世俗羁绊。是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一份自在坦然。

我们自然相信,对潜藏在中国人心底的侠肝义胆的诠释,《水浒传》无疑是最具分量的一枚秤砣。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历史学家雷海宗称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为“无兵的文化”,亦即中国文化中“尚武”精神和“武德”的消亡,导致社会偏重文德,尤其在宋朝更是如此,这直接让人文弱。但所幸的是,宋江一个“仗义”却与梁启超提倡的“武士道”精神不谋而合。这也就是外表柔弱的宋江却能深得绿林草莽的青睐和尊敬。

二、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文化意识体系和古代的仕途中,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作为进仕的儒生,忠君尽孝则是基本价值认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博得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无原则地忍辱负重、忠君尽孝就是一门必修课。而宋江似乎深谙此道,且心知肚明,难得糊涂。为了成就儒家根深蒂固的精忠报国、光宗耀祖的所谓正统的内心价值追求,作为儒生的宋公明宁可牺牲自己和众弟的性命,来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到最后为了阻止李逵为自己报仇,不惜牺牲李逵的性命来成全自个儿心中儒家文化的“家国尊崇”。

明末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随文注释中提到: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到了……的地步)犯大难(冒着大风险),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猛烈、最大)也!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忠君爱国,孝亲敬老是至高无上的,不仅有来自外界的约束,更多的是自我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因此,作为好不容易达成“招安”协议的宋江,尤其在最后“功成名就”后,就更需要精心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正统地位和价值成就感了,如宋江误饮毒酒后的“我死不争”,宁可做出巨大牺牲,也在所不惜。而这种追求,在身为儒生的宋江落草前、中和后期,都是一脉相承,有迹可循的。如在第八十五回《宋公明夜度益津关吴学究智取文安县》一回中,宋江和吴用商量对辽国使用诈降计策,吴用却因此产生干脆真的投奔辽国的想法,对宋江说“……若论我小子愚意,弃宋从辽,岂不为胜,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宋江听了以后断然否决,对吴用说“……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宋江的忠心透着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还有第一百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中当宋江中计误饮毒御酒后,为了不让李逵事后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掉“,差人唤回李逵至楚州,当李逵知道事情原委后,大叫“哥哥,反了罢”后,宋江劝慰道:“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宋江直到最后被奸人所害,对他心中所尊崇的朝廷仍“至死不渝”,由此,有人评价其为“死忠”也就不为过了。

当然,小说颂扬宋江孝顺的地方集中通过第三十五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一回来反映的。宋江打开石勇带来的家书,见后面写道父亲因病身故时,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还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哭得昏迷,半晌方苏醒。最后,不顾一切的回家奔丧。

中国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水浒传》这部重点展现古代知识分子反抗体制、脱离体制、回归体制“三部曲”的小说,其字里行间寄托了广大知识分子一生围绕“体制”的入仕、出仕的生命纠结和价值探索铺张。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宋江的一生就是从古至今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家国心的集中展现。

三、中国封建社会官场规则的全景展现。

中国人最在意忠奸善恶,是非黑白,最憧憬忠肝义胆,如关云长、如岳武穆。这部小说,从头到尾,无不在全景展现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官场忠奸善恶,是非曲直。官场中正邪的此消彼涨,广大儒生们的无可奈何和表现出来的顺势而为,都暗合着广大知识分子在强大的封建体制重压下的如草命运。

无论是小弟们对宋江“效死干功,补报难尽”的耿耿忠诚,还是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的谗佞专权,屈害忠良,在小说中可谓处处皆是。如在一百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中且说“宋朝原来自太宗传太祖帝位之时,说了誓愿,以致朝代奸佞不清。至今徽宗天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深可悯念。当此之时,却是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有诗堪笑: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皇天若肯明昭报,男作俳优女作倡。”还有投奔梁山的封建宿命,一是林冲们的官逼民反,二是关胜们的战败投降,三有晁盖们的走投无路,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施耐庵对封建专制制度无声的控诉,也委婉流露出其身为儒生的无奈,这也是对封建专制下官场规则的总结和全景展现。

历史学家雷海宗认为,正由于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柔佞、阴险,从而也就只知使用心计、欺诈,失去了光明磊落的风度,中国两千年来封建社会各方面的卑鄙黑暗都是文德畸形发展的产物。的确如此,在这种畸形制度笼罩下的大宋政体和国体,无疑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甚至广大民众思考人生,反观自我的绝好文学范本教材。因此,《水浒传》这部小说,尽管披着农民起义的外衣,但骨子深处仍然是一部受中国传统文化笼罩,甚至全景展现的时代英雄传奇。

在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就半开玩笑说道,谁不看完《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谁就不算中国人。虽是玩笑,但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其中之一的《水浒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综上所述,宋江这个交织着侠客义气文化、儒家忠孝文化和投降官场主义一体的代表人物,也正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心理基础的集中反映,而这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域场的群众精神密码。

(草成于年6月6日12:2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