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侯国,是目前所知献县境内出现最早的侯国。献县县城西北16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南皇亲庄,村庄东北即为中水古城遗址——
消失的中水古城
吕永森
壹
清代,北方实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五公山人王余佑客居献县时,曾写下《中水古城怀古》一诗:废垒荒丘何处是,柳荫禾黍古原秋。鲁公霸业空千载,蒸尝犹传中水侯。
诗中提到的中水侯国,是目前所知献县境内出现最早的侯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中水古城,在乐寿县西北三十二里。”乐寿即献县,现今县城西北16公里处是南皇亲庄,村庄东北即为中水古城遗址。
去中水古城的那一天,虽为严冬,但天气却很好。一个人,一辆单车,沿国道一路向北,至肃献路折而向西,经瓦钟村再转而北行,至中水古城遗址。其上秦砖汉瓦,碎砾遍布,绕之而行,城墙遗址清晰可辨。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曾经这里的古城墙夯土有1米多高,人民公社时期才被夷为平地。沿着古城墙遗址走,基本是一个边长约两公里的正方形,这就是中水古城的规模了。这里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北齐,千百年间一直是中水侯国及中水县的治所。
中水城始建于何时?具体又毁于何时?已经查不到相关史料。站在古城遗址上,我只能遥想千百年前这里的街市。
下午的阳光偏西了很多,空气中开始弥散村里升腾起来的淡淡烟气。一片片枯黄的野草躺在黄瘦的土地上,野草里满是破碎的陶器瓦片,有一些尚能拼出不完整的盆罐缶瓶的模样。
年前,是谁在使用这些器皿?中水城里的楼台亭阁不见了,鸡鸣狗吠之声也消散在历史的深处。中水城毁了,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带着疑问到村里,希望能找到些蛛丝马迹。
走了不到50米,偶遇一位大叔。大叔说:“古城的历史村里人也不清楚,只知道他的主人曾经是汉朝时的一员大将。原先古城里还有通石碑,上头刻着‘大将吕马童驻节之地,悠悠乎二百余年矣’。从这看,城北是玉皇庙,城东是莲花池,城南这叫黄丽疙瘩,人们说这个大将就埋在它的下面。”
辞别了大叔,转头去了古城偏东南的黄丽疙瘩。古墓封土有2米多高,方台形,四周遍布碎陶。登上封顶,发现古墓已损毁严重,打碎的陶器碎片扔了一地。城北的玉皇庙,上面有新建的小庙两座,内挂玉皇、观音及关公的神像,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据文献记载,黄丽疙瘩应该是黄龙冢,而玉皇庙可能是中水城唯一的遗存了。另外,古城南还有和尚疙瘩、许家疙瘩和张家疙瘩三座大型汉墓。县志中记载说,这五座汉墓极可能是首任中水侯吕马童的家族墓葬。
贰
吕马童,一个好熟悉的名字。
公元前年,这一年是楚汉战争的第4个年头,这一年将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一年,项羽兵败,被汉军重重围于垓下,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彻底绝望了。这位英雄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只知道自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亡秦首功,是当时的楚霸王。
中水古城和项羽能有什么关系?中水古城就是因为项羽,才留下了今天仍然清晰可见的足迹。王余佑那首诗中的鲁公正是项羽,而中水侯则是吕马童。
吕马童参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他见证了秦帝国的灭亡,见证了汉帝国的建立,更见证了项羽这个历史上被视为悲剧英雄的死亡。
项羽死后,其尸体的每一部分都代表着金钱与权势。为争夺项羽的尸体,汉家兵将“乱相蹂蹈,争羽相杀者数十人”(《史记·项羽本记》)。
那是一个怎样血腥的场面。刀光剑影中,做出了历史贡献的英雄尸体被一块块地分解了。吕马童在想什么,我们已不得而知。在吕马童的迟疑中,王翳已先把项羽的头割了去,其他人更是蜂拥而上。吕马童必须加入战团,否则将一无所有。最后,吕马童抢到项羽的一截肢体,凭这截残肢。吕马童被刘邦封为吕水侯。
吕马童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竟是以这样的方式。荣华富贵有了,身份地位有了……还缺什么呢?做为统治一方的诸侯,他应该是满足的。据《史记三家注》记载:吕马童在位三十年,共传五世,其后为:夷侯吕瑕、共侯吕青肩、靖侯吕德和吕宜成。公元前年,吕宜成坐酎金,中水侯国被汉廷废除。自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西汉中水侯国共存在89年,之后中水侯国复归中水县。
站在黄龙冢上,眺望整个中水古城遗址,萧瑟的冷风吹翻了荒草。暮色渐浓,回首望去,似乎看到了年前中水城中的灯火已然亮了起来,侯府里的吕马童正在幸福地回味着封侯的历史。
叁
东汉首任中水侯是李忠。
李忠是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历史上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吕马童和李忠都是时代巨变之中的风云人物。小小的中水城在两汉初迎来两位开国元勋,这在献县历史上是很荣耀的事。
直至北齐天保七年撤并,中水城再没有过杰出人物。中水城始建于何时?按其在西汉的归属,中水建县似出现于汉初。中水县西汉时属涿郡,而涿郡(今河北涿州)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分秦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所置的。西汉初,涿郡辖21县,中后期增至29县,中水即为其辖县之一。宋朝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说:中水因居两河之间,故曰“中水”;又转述《郡国县道记》说“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
据《读史方舆纪要》转引应邵的话说,“(中水)县以易、滱二水之中,因名。”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说,易水出于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其一支最后经莫县(今任丘)故城北又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滱水(即唐河)出自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其一支曾曲折流经乐城(今献县),故中水城应是位于易、滱二水之间。应邵是东汉末著名学者,中水得名于此说当可信。
中水城延续的历史,若自汉初算起,直至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被撤,做为侯国、县级行政区域当在年左右。中水在东汉及西晋均属河间国,至北魏时属河间郡,直至被撤并的北齐天保七年,这座小城才再次被卷入中国历史大的变动之中。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文宣帝高洋下诏省并州郡县,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凡并省3州、郡、县、2镇26戍,中水县即为其中之一。
北齐建立后,多数地方豪强与高氏政权并无直接联系,反而成为影响高氏政权稳定的地方派系势力,这必然遭到高齐政权的打击。高齐政权在天保七年一举并省了将近一半的郡县,受到打击的郡县僚佐多为各地方豪强。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并省汉魏以来大族郡望所系的郡县,第二,将郡县治所从豪强所在地迁移,第三,直接废罢没落大族所在郡县。此次裁撤,使最少名地方官吏丢掉官职,尤其是严重打击了幽州、瀛州和冀州等地豪强,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北魏时,瀛州辖3郡18县,其中河间郡领县4个,有户30、口(《魏书·地形志》)。若将4县数据平均,则中水县有户.5,口.25,可见中水县在当时是个大县。以此来看,中水县的被废只能是中水没落大族遭到政治打击的牺牲品。
自公元年起,中水城彻底地消失在中国历史之中。如今,只剩下中水城周围的五王山汉墓、黄龙冢汉墓、张家疙瘩汉墓、和尚疙瘩汉墓和张家冢等中水侯的墓葬诉说着千年前中水城的辉煌。
来源:沧州晚报
点分享
点收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