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史学术名著20本附精彩分析 [复制链接]

1#
世界史学术名著精选精读

这是范老师为大家精选的世界史阅读书目。书不在多,而在精!大家选取相应的书目,细细研读,做好笔记,这是复试备考过程中的不二法门!

1、*洋:《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

2、[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4、[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5、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6、[美]林·亨特:《法国大革命中的*治、文化和阶级》

7、[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

8、[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0、[美]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1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12、[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13、[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

14、[美]彭慕兰:《大分流》

15、李伯重:《火枪与账簿》

16、[美]阿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7、[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18、[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19、[美]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20、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 》

以下是对李伯重教授的《火枪与账簿》一书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全球史、环境史,是欧美学术界过去几十年一直延续至今的最新学术潮流。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欧美各个大学历史系的师资力量,会惊讶地发现,研究全球史、环境史的老师特别多!这一现象非常引人深思,它是与中国大陆的历史系普遍强调*治史的基调是完全不同的!

特别注意,全球史和环境史已经在考研专业课中考察过了!

年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论述题:全球史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16-19世纪的世界历史,谈谈你对全球史观的看法。

年复旦大学中国通史论述题:气候因素在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论述欧洲古代向中世纪过渡、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过程中的气候影响。

全球史,这一国际史学界的主流研究趋势之一,如今也已深深影响到了中国大陆的史学研究,尤其是世界史研究。据报道,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全球史研究中心,并于年开始招收全球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开始招收全球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年,山东大学成立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实践学校“文史复兴”计划。当然,还有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全球学研究方向,如上海大学历史系就有以郭长刚教授为首的全球学研究方向。以上这些学校的全球史都是在世界史的一级学科下设置的。可以说,如果研究世界史的话,那么,全球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点学术话题。

其实,也不尽然。中国史可以可全球史联系起来,因为中国史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典型的著作如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TimothyBrook)的《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贸易的兴起,这幅画上的各个元素,来自世界各地,这自然也涉及到了中国。此外,还有很多全球史著作,也都涉及到了中国。如彭慕兰的《大分流》、李伯重教授的《火枪与账簿》。

所以,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考生,都要充分重视全球史的重要性。这是学术热点类论述题的考点之一。

昨天为大家推送了李伯重教授的一篇访谈,他在访谈中讲了如何把中国研究与全球史联系起来,重点说了他的《火枪与账簿》。大家不妨细致阅读。访谈者是凤凰网高见访谈员张弘。点击链接查看:李伯重:把中国放到全球史的视野丨凤凰网评论

另外,《论述题高分解析》设置了两个全新的栏目:“中国史学术名著精选精读”和“世界史学术名著精选精读”。

在世界史学术名著方面,我们精选了20本学术专著。它们涵盖了古希腊史、古罗马史、中世纪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美国史及日本史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此外,针对目前的学术热点及发展趋势,我们还精选了一批新文化史、全球史、环境史、冷战史等领域的名著进行解读。无论试题考察哪个国家、哪个领域,考生都可以从这些解读中找到合适的选择。

今天,我们推送李伯重教授的《火枪与账簿》。这是世界史栏目下的全球史领域的代表性著作,范老师特别精选。

15、李伯重:《火枪与账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于年出版,作者为李伯重。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系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至18世纪的江南与荷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和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等。代表著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等。

这本书从新史潮、全球史和公共史三个维度来解释中国在近现代化的转型中落伍的原因,重新梳理了15到17世纪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东亚世界互动时的特点。作者抓住了在国际贸易规则还未形成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事暴力(即“火枪”)与商业(即“账簿”)同时存在的特征,为我们重新理解明清易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主要从贸易与*事两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具体特征。

从贸易角度讲,以白银流通作为主题曲,以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市场为舞台,以生丝、陶瓷、茶叶等商品为道具、以包括来自西欧、东亚、东南亚各国的商人作为媒介,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贸易网络。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作者指出: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大潮。

从*事角度讲,于16世纪萌生的*事革命在17世纪的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各国间利益冲突增加而导致战争频繁爆发,火器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第二,由商人形成的全球性网络使得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先进的火器技术)可以更为便捷和广泛的传播,他们在推进*事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方面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不问何人,价高者得。这就破除了国家对先进*事技术的垄断,中国的*事实力也由此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

最后,作者将晚明帝国所遇到的危机纳入到了世界史上著名的“17世纪总危机”中进行考量。在17世纪时,欧洲各国在*治、经济、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而此时的东亚世界也未能幸免——中国的明朝出现了崩溃的变局。最终的结局是晚明帝国未能充分认识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在创造一种国际新秩序方面未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沦为了失败者。

《火枪与账簿》是一部体现国际学术新潮流、面向社会大众的全球史研究著作。李伯重教授运用全球史的新视野来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从一个个事件中看到“大历史”,这正是全球史研究的优点和魅力之所在。

点击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