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初期,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绝对离不开“下水道”这一关键词。
“下水道”,一种城市公共设施,指排放污水与雨水的管道或地下通道,这一设施在古罗马时期就有出现。
马克西姆下水道(图源网络)
甚至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的赣州就已经建成了一条守护赣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除了赣州,我国尚有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
01从谣言到神话
那么,德国下水道的传说是如何在中国人印象中建构起来的呢?这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21世纪初期人们对于西方世界的向往和本身的自省传统;二是当时人们掌握信息的主要工具是纸媒,包括报纸和杂志,对于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单向的摄入,很难去考证和详细深入了解;三是德国确实有在中国建设下水道,这就为这一神话提供了最基础的说服力。
年6月,南都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
在这一文中,德国在青岛殖民后,“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德国在中国修建下水道确实不假,但这初衷,真的是德国人大公无私、为殖民地人民生活更幸福、掏自己的钱送来的福祉么?
哪些人有权享受着这套先进的下水系统?
德占区的殖民者。
中国人呢?
不得入内。
再来看看修建下水道的另一动机。
根据原胶澳总督府编著的《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的记载:“胶澳地区海*当局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首先着眼于经济方面。在不损害该地区作为舰队基地的重要*事作用前提下……发展成为德国商团在东亚开发广阔销售市场的重要基地。”
图源网络
显然,一切源于德国本国在东亚进一步发展经济和开拓市场服务。
当时,由于经济上处于向西方学习和追赶阶段,受限于经济发达带来的炫目光环以及接触信息的局限性,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带动下,整个社会逐渐将“德国下水道”当做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德国也因此成为严谨的代名词。
此时,还衍生出“下水道油纸包”之类的细节故事,将德国的前瞻性、人性化与严谨性烘托到一个新的高度。
02从神话变笑话
年7月27日,《光明日报》发布《山东青岛下水道:德国制造神话的真相》报道,就德国下水道衍生的相关的谣言进行一一破除。“事实上德占时期的排水管网所占的比例已经很低;而且,老城区还有几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铁路涵洞也存在下雨积水的问题。”
事实上,德占时期建设排水管网总共约80公里,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与人口需求,原有污水管网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翻建为大口径的新管网,雨水管网也陆续进行了翻建和整修。截至当时,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建排水管网长度仅有2.66公里,只占青岛市市南、市北、李沧三区排水管网近公里总长度的约千分之一。
图源网络
至于在网络上说的“油纸包的备用零件”更是不可能,排水管道是由混凝土建筑和陶瓷管构成的,小零件又能用在哪里呢?
不能否认,德国人所建的下水道和带来的城市理念确确实实对青岛的城市发展产生影响,但也不必将时至今日青岛在排水的成功全部归功于多年前的德国人。
可是,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第一印象总是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兰州的中山大桥和上海的地铁一号线都曾成为佐证德国人严谨的“力证”。甚至每当国内的城市有洪涝灾害出现的时候,德国下水道神话就又会重出江湖。
但随着网络世界信息的流动与开放,以及中国自身综合实力的崛起与超越,那些西方的另一面才逐渐映入中国人的眼帘。
打破德国的下水道神话,没有什么比德国自己遭遇洪涝的新闻更直接了。年萨克森州内涝、年德国东部和南部城市内涝、年柏林内涝……
图源网络
原来,即使拥有先进的下水道,德国人也同样阻止不了内涝。
当初,有人用龙应台判断一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方式,指出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现在再看这句话,别有新的意味在:特大暴雨面前大家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罢了。
“如果闭着眼睛让天方夜谭的神毯带你飞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就在市集中让你降落;睁开眼,你如何分辨这究竟是个已开发先进国,还是个所谓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你开始观察细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角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表示地下排水系统与都市计划配合得相当密切,这大概是个先进国家。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泞泥,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开发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节选自龙应台《人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