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波文安地方地方小戏十迷弦
TUhjnbcbe - 2023/9/23 20:23: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费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

地方小戏“十迷弦”,于年左右诞生在西河大鼓朱派创始人朱大官(朱化麟)的家乡——文安县大留镇乡小齐观村。“十迷弦”始于杂剧曲种,在朱派大鼓的影响下,逐年演化而成。它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小戏曲。它不仅有剧本,而且后期有了角色行当和服饰。

提起“十迷弦”,也许有人认为是坐地蹦子“十不闲莲花落”。这可不尽其然。它与“十不闲莲花落”,小异有三:一是声腔曲式结构不同;二是使用的龙头架子不同;三是演出形式不同。

“十迷弦”的声腔是连套体,紧中有慢,带有西河大鼓的韵味。它的曲式是羽、宫、征调式交替使用,不管七字言或十字言,上下句反复用,成为一个完整的乐段。稍有变化,但不太大,有时还附加变角和变宫音,这就加强了它的旋律性。如:《大拜年》一剧中的小生唱段,上句:……的尾音来分析,它是宫调式。象这样的乐句在西河大鼓的曲调中还是常见的。随之下来的几句,均为五声征调式。

它的演出形式也别具一格,是坐唱形式,没有后台。演员化好妆坐在台中后边的一条大凳子上,该谁上场谁起身,走到台中连演带唱。人物演完后,再坐回原处,等待下次出场。

台中后方是击打架子,很小、一小横梁,两根小立柱。上方左右分吊小锣小钹,中下方左右各有大小两面锣。最下面是一面低鼓。另设一面苏鼓架在一旁,由专人打击。

演唱时没有弦乐伴奏,演员手持四块竹片,击打节奏,号称“四块玉”。据传说这四块玉的来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贫困时行乞唱“莲花落”用过的。后来他做了皇帝,遂诏准乞丐,到处唱“莲花落”行乞,将四块竹板系*穗子,以示受皇封之意。并可广收徒弟,传流门户,官府、*民不得刁难,称四片竹板为“四块玉”。

“十迷弦”的源流,据小齐观第三代艺人70多岁的马俊英、兰成忠介绍:年以前,从南边讨饭的几个人到这村演唱过,后来由村里第一代的马登云(马俊英的祖父)、杨宝清等人继承了下来,由十几个人成立了“十迷弦”同乐会,会头马登云。二代演员有兰月芳、兰弼田、马起昌等十几个人。三代演员有兰成忠(花旦)、马俊英(丑)、田敬德(花旦)等人。现在只有兰成忠、马俊英了,其余人在解放前相继去世。

从第二代起,朱化麟就经常来参加活动。演员们受朱的教益不浅,不断对唱腔和演唱方式进行改革。如朱派大鼓首创的“大慢板”、“紧五句”、“一马跳山涧”等唱段,都在“十迷弦”中得到运用,使这个小剧种产生了活力。朱化麟死后,有他的儿子朱学纯继承父志,仍然给“十迷弦”以很大的帮助。“十迷弦”的剧本和唱段,据查又多出自朱化麟之手,如《大、小拜年》、《兰桥会》、《许仙借伞》、《小两口争灯》、《大上寿》、《青椒秧》等。[注一]。这些自编剧目出现后,约在年左右添置了“行头”。这时只是保持了原有打击乐器,但去掉了“四块玉”,改用大梆子打节奏。

据老人们介绍,朱大官在世期间,“十迷弦”演出之前,朱要先唱西河大鼓,后演唱“十迷弦”。一次在大留镇的庙会上,三台戏唱对台,朱大官和“十迷弦”夺了两台观众。朱大官卒于年,“十迷弦”年停办。

为什么当地群众称它“十迷弦”?有的说是因为它十分受群众欢迎;又有人说:“大概是十个人看了十人迷的缘故吧”。[待考]

[注一]

《青椒秧》剧情:小大姐和二慌张夫妇,婚后甚不和睦。二慌张种有几畦青椒,兼外经商。小大姐常在畦田中采摘青椒,一书生常家郎每日求学必经于此,日久和小大姐有了爱慕之情。一天正值二慌张外出经商,常家郎便去张家和小大姐私会夜宿。当夜二慌张经商归来,小大姐慌张中把常家郎藏在炕洞内,随去开门。二慌张进门要吃饭,小大姐言无米又无水。二慌张自己去做,用瓢取水,满缸的水溅了一身。又急去取柴燃火做饭,烟雾熏的常家郎猛地由炕洞钻出,常家郎满脸灰炭,吓了二慌张一跳,便问:“你是那家神来那家王,为何来在我家房”?常家郎答曰:“我不是神来不是王,我是你家的老灶王”。二慌张听出常家郎的声音,便明了内情,随取出面杖打之。

此文原刊于《廊坊戏曲资料汇编》第二辑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波文安地方地方小戏十迷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