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唐代前期对河北道水旱灾害的防治灾后修
TUhjnbcbe - 2023/10/7 17:30:00
白癜风是缺少铜元素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0515/13751214.html

灾后补救是唐代救灾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灾前预防、灾中救助相辅相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灾后补救作为唐代灾害救助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灾民能否顺利度过灾荒之年,以及灾后生产和生活的恢复,也关系到国家*权的稳定。

(一)因灾蠲免。“古者使民以时,赋调有数,盖以备国用、均民力也。其或天灾流行,水旱作沴,兵革之后,必有凶年。故哀其疾苦,而有复除之制。”所以蠲免赋税是灾后补救最重要的方式。“灾害蠲免在法律上称为“损免”,是指对发生自然灾害地区的百姓,按受灾程度的轻重,减免一种或几种赋役”。

因灾蠲免出现的历史较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周礼》中就有“荒*十有二聚万民,其二曰薄征。”薄征即减轻租税,根据年成收入的丰俭来确定征收租税的标准,丰年正常收取,荒年收成减少十分之二三则征收减半。《管子大匡》中对因灾蠲免有更为具体的规定:“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即征收赋税视庄稼收成的年景而定,但是对于上年、中年、下年以及岁饥的划分标准并不明确。

两汉是蠲免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汉最早制定了以被灾十分之四作为免税的起点,目前史料中关于此标准最早的记载为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十二月,郡国被灾什四以上,毋收田租。其后诸帝以及东汉后期诸帝多次以十损其四作为蠲免赋税的标准,东汉和帝、顺帝、桓帝、灵帝都下诏令地方受灾十分之四以上不出田租,与此同时,还有遇灾田租减半的规定。

唐代的灾害救助和蠲免都是以粮食为中心,唐代蠲免的主要内容为租调、地税。朝廷根据灾情的大小来确定蠲免的等级,唐高祖武德七年(),始定均田赋税,其中凡水旱虫伤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显然,唐代蠲免等级的三分法较之两汉的十分之四为界,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制度性。

唐前期,作为基本经济区的河北道水旱灾害频繁,朝廷多次免除该地区的租调,以帮助河北地区的百姓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贞观元年()夏,山东诸州大旱,太宗令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当时救灾的方式为令所在地方赈恤以及蠲免该地区租赋,多种救灾方式并举体现的正是太宗的民本思想。

太宗以后的皇帝多有因灾蠲免河北道赋税之举,高宗上元二年()正月,诏河南、河北遭水灾之处,免一年地税。永隆元年()正月,河南、河北涝损户,常式蠲放之外,特免一年调。此处“常式蠲放”即是唐代律令中所规定的标准,又因河南、河北二道灾情较大而有给予了“免一年调”的特殊照顾。永隆二年()己亥,河南、河北遭水处免一年地税。

唐代河北道因灾蠲免*策并不是都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和执行。唐中宗神龙年间,河北道连年水灾,地势较为低下的沧、瀛二州受灾尤为严重,第一年许收租税一半,第二年又因水灾免租,第三年再遭灾时则面临无租可折的境地。与此同时,河北频遭水潦,百姓饥馁,而当时的权臣武三思的封邑在贝州,朝廷若依令蠲免会侵犯武氏的利益,故仍“专使征其租赋”。当时拒而不与的宋璟也因此遭到排挤。

唐初所定的蠲免*策在唐中宗景龙年间曾遭到一定破坏,朝廷以河北、河南“桑蚕倍多,风土异宜”而规定两道若遭受秋苗损伤的情况,只能折租,而庸调不折,当是为了维护权臣在河南、河南的食实封的利益。

唐玄宗初年,朝臣张廷珪上奏,希望朝廷对于河北、河南二地水旱灾害的治理能依贞观、永徽的先例而“一准令式折免”,为玄宗所采纳。虽唐初规定受灾地区的最低限度为十分之四,即在其上才能实行蠲免*策,但是之后的皇帝有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定蠲免限度。开元五年(),河南、河北遭涝及蝗虫,无出今年租。唐玄宗时期恢复了唐初所规定的蠲免*策,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养恤安民。除因灾蠲免之外,还有助修房屋、赈贷粮种等方式,用于帮助百姓恢复灾后的农业生产和安定生活环境,稳定社会秩序。修葺房屋,中国古代房屋多为传统的木结构形式,故很容易受到暴雨的冲击而倒塌。永隆元年()秋,河南北诸州大水,高宗除了遣使存问以外,还“劝课乡闾助屋宇破坏者修葺”。次年,高宗又下诏,对于屋宇遭到水灾破坏的河北涝损户,朝廷委派长史“量事劝课修葺,使得安存”。

开元十四年()七月,天下州五十水,河南、河北尤甚。唐玄宗命宇文融帮助不能自存立者修葺房屋。灾民有安居而不致流离失所,也是稳定灾中秩序的重要手段。赈贷粮种,开元时,河南、河北诸州水涝,唐玄宗下令赈贷粮麦种谷子,并要求“侯丰年以渐征纳”。灾后赈贷良种,能使灾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除了具体的救灾措施外,一些地方长官也在任上积极作为,对灾害进行了很好地应对,起到了养恤安民的目的。莫州文安县地处燕南,地势平坦,从墓志中“乡惟海曲”“萍流”等推测该地常受水灾影响,造成“岁用荐饥,俗多流口”。张景先(-)在开元十三年()曾任莫州文安县令,在任期间理*安民,使得流亡逐食的灾民相继返乡,以致巡察使张希元特向朝廷提出表彰。沧州清池县也属于沿海低洼之地,众多河流汇集入海使此地“濒海舄卤,下人艰食”,粮食减产甚至绝产,多有流亡他乡逐食之人,柳从俗(-)任清池县令后,“启迪人康,式昭义所”,百姓“罔不殷给,咸有盖藏”。

综上所述,灾后恢复措施对于灾民灾后生活和生产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稳定了灾后的社会*治、经济秩序。但是,救灾*策并非都能得到贯彻和执行,因灾蠲免的过程中也曾出现权臣阻挠等弊端,但是属于个别现象。唐前期河北道的灾后恢复措施,总体上还是应该持肯定态度。

总体而言,唐前期河北道三大类防灾救灾措施的实施,体现了统治者和州县长官以人为本的执*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利于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稳定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秩序。但是,*策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弊端,影响了救灾的效果。制度的发展成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唐前期所处的社会阶段,其救灾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为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前期对河北道水旱灾害的防治灾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