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安县大方伯坊和长史家训
TUhjnbcbe - 2023/11/8 17:45:00

本文转自:廊坊日报

文安县大方伯坊和《长史家训》

●纪连永

地处京畿之南的文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老一辈人回忆,在这座小县城的中心大街上,曾经威严耸立着一座御赐的木牌坊,名叫大方伯坊。关于大方伯坊的来历,要从该县位居“纪、井、陈、王”四大望族之首的纪氏家族说起。

据文安县志和纪氏族谱记载,文安纪氏一世祖讳寿字伯龄,永乐十年(年)从山东德平辗转迁居文安县宁寿屯(今孙氏镇纪屯村),至今已兴盛绵延达多年。期间,家族涌现出众多的举人、进士、地方官员、诗人、书画家等,成为享誉一方的文化世家。仅明清两朝,文安纪氏中进士者15人,举人38人,贡生、太学生近百人;知县、知州、长史、按察使、布*使等一百余人。文安纪氏被录入系列丛书《中国文化世家》。

彰显家族兴盛而且最为文安人乐道的一件事,莫过于纪氏明朝嘉靖时期的三代三进士了。从第三代纪纮开始,纪家开始为官,纪纮的儿子纪常是嘉靖五年丙戍科进士,纪常的儿子纪诫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进士,纪常的孙子纪大纲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

说起文安纪氏的兴盛,不能不提及纪氏家族的《长史家训》。该家训为三世祖纪纮编制传留下来。纪纮因才学升任秦府右长史,秦府即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子及其承袭者的府邸,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为正四品官。有人根据纪纮的才学和业绩,将其比做汉代的董仲舒和贾谊。纪纮在《家训》中指出,“人家兴替不在富贵贫贱,使贵为公卿,富比崇、恺而不知礼义,不可谓兴;若箪食瓢饮,肘见缨绝而礼义相先,不可谓替”。在《长史家训》看来,既使富贵可与西晋的石崇、王恺相比,但若为富不仁、作恶多端,那也不值得夸赞;倘若贫穷落魄,但正言直行,那也是纪氏的好子孙。富贵不可法,唯有礼义相守,才是持家之道。

在《长史家训》的教诲下,纪氏子弟俭德持家,尚文重教,作为布衣,能笃孝为善、守法明礼;出仕为官时,廉洁奉公、造福一方,充分体现了族人的家国情怀、贤良风化。《长史家训》为文安纪氏成为一方望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纪纮之子,纪常更是铭记父亲的谆谆告诫,为人诚直,秉持礼义。据明代吏部尚书严讷所著的《方伯纪西皋传》记载,纪常(号西皋)八岁读书、十三岁会写文章,往往有惊人的语句。当时的县学马老先生认为他是奇才,就结下姻亲。不久后,马老先生去世了,马家陷入贫困。有人怂恿他悔婚。父亲试探他,他流着眼泪不肯答应。父亲很高兴地说,小孩子能知大义,将来必能出人头地。

纪常二十二岁中进士后进入官场,先是任户部主事,奉命去甘肃和天津督饷,先后经手五十余万两金银饷钱,剩余的银两上千元,前任官员们无一例外归为私有。纪常不但出色完成工作,而且余款分文不取,全部上缴。因其廉洁精干受到户部重奖。后到刑部任职,认真钻研业务,几年中便做到了法典精熟,办案公正,处理了不少大案、难案,被同僚誉为“老法司”。后出补陕西按察使佥事(主官助理),下辖的清水县山谷险峻、盗匪聚集,纪常亲自深入山中与贼对阵,指点策划,不到三天即告平定。因办事干练,*绩突出,后逐步升任湖广按察使,到任时积案和已拘捕尚未定案的人犯很多,经过精心裁决,一个多月就处置清楚了。后到四川任职,虽为官多年却清贫如洗,运行李的脚费都是从亲友处借的。后升任河南右布*使、左布*使。此时,朝廷人事变更,奸臣严嵩窃取内阁首辅职位,把持朝*。很多正直之士被贬斥和清洗。纪常无意朝中纷争,以年事已高为由,急流勇退,辞官回家。

纪常一生刚正廉明,不阿谀依附他人,初交时使人觉得不容易接近,处久了便无不敬重他的。明朝曾做过工礼吏三部尚书的董份说,“沿西皋先生的足迹做人,就能如空谷传音,流芳百世”。

纪常去世后,其儿子纪诫仍在朝廷为官。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继位,想要网罗人才,表彰功臣,下旨为纪常立一座牌坊。纪常官居河南左布*使,这一官职称为大方伯,因而牌坊被称为“大方伯坊”。

除了大方伯坊外,文安县有关纪氏家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很多。曾位于西门的孝子坊,是为表彰应天府推官纪汝清孝行而立。位于十字街北侧的纪家大院,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不亚于杨柳青石家大院及山西晋商大院,可惜被毁于上世纪70年代。位于文安县城西孙章村的纪氏祖茔,建*靖四十一年,当时受皇封置地余亩,敕建有石牌坊、神道、神道碑等,到清朝末年已是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历尽沧桑变迁,目前仅保留下来四座明清两朝的御赐奠碑,直接见证了文安纪氏家族历史的辉煌。年,经专家鉴定,四座墓碑拓片连同族人收藏的崇祯《文安县志》,按照国家级文物被收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注:纪连永为文安纪氏第二十一世)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安县大方伯坊和长史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