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苏洵六国论,表面批评六国,其实在警告
TUhjnbcbe - 2024/9/30 20:47:00
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http://www.zgbdf.net/m/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父亲和弟弟也是,都以文章著称,在“唐宋八大家”里,苏氏父子就占了三个名额,在历史绝无仅有。并且,苏轼父亲苏洵的政论文章,笔势雄健,见地深远,可能在这一点上,连他的儿子苏轼也不能比。

但如果光是看他的文章的语言好,那就错了。关键是内容上,说得太深刻了。但在当时有些话对朝廷对皇帝不能明说,并且他的官职也太小了(当过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参与修撰礼书),不在其位,自然有些话就不能说了。可在他的文章中,借题发挥,诣旨宏远,说得也够明白了,但时人在欣赏夸赞他的大作之余,却忽略了他文章的本意。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苏洵的《六国论》,从表面看,写的是战国时,六国被秦国兼并丧国的原因,其实,他本意是在警告当时大宋朝廷的对外政策,我们回顾一下他的文章就可明白。

他在文章开始就点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所以被秦国灭国,不是打仗打得不行,而是在贿赂秦国。因贿赂秦国,国力亏虚,最后被秦国灭掉了。

他们拿什么贿赂秦国呢?土地、城池啊!秦国当时兵强马壮,将帅有能,六国中,哪个国单独同秦国打仗也不是对手。六国联合起来,秦国当然不敢小视,这所以在苏秦联合六国对抗秦国时,秦国也就没辙了,十五年没敢对六国发动战争。可惜,六国人心不齐,又有张仪的破坏,后来联合解散了。再后来,就是秦国想要打哪个国,哪个国就倒霉了。

所以,这六国中的楚、韩、魏三国,一旦打了败仗以后,就采取了割让土地、城池的策略,以求得与秦国暂时的和解,让秦国停止进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刚说好的讲和,没过多久,秦国一翻脸,大兵又来了,还得再割地割城。这三国割给秦国的土地,比秦国直接用武力夺取的土地要多得多。没多少年,这几个国就把他们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给割完了。

所以,早有古人说过:用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尽,大火不灭。土地割完了,国家也就玩完了。

赵国主战,不割让土地,打仗打了个三胜二负,没有丢失多少土地,只是后来赵国把大将李牧给杀了,没有了对抗秦国的良将,最终灭亡。

燕国虽然弱小,但也没有割让土地,秦国一开始也没有主动打燕国,直到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失败后,秦国才对燕国动手,至此弱小的燕国才灭亡。

齐国是大国,它也没有割地赂秦,可是这个齐国站在局外看稀罕,不帮六国对抗秦国,只求自安,最后,秦国灭了六国,把齐国也给灭了。

所以,苏洵说:没有贿赂秦国的,因为贿赂秦国的三国灭亡,失去了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贿赂秦国,不敢于和泰国武力对抗。

苏洵说:假如三国不割地,齐国不旁观,赵国不杀良将,燕国不用刺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齐心协力对抗秦国,到底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苏洵文章是写得好,但最后一句,才是他的本意所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什么意思?六国和秦国并属诸侯国,国力不如秦国,但仍有不贿赂秦国凭战争对抗取胜的可能,可如果以一个统一的大国,效法六国灭亡的做法,不是更不如这六个诸侯国了吗?——文章没敢提到当时的朝廷,可那意思不是明摆着的吗?

当时的大宋朝,北有大辽,西北有西夏,都在北宋边境虎视眈眈。北宋和大辽、西夏打过几仗,但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大宋王朝屈膝求和。北宋和大辽契丹缔结的澶渊之盟,每年给大辽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叫作"岁币"。和西夏签订和约,每年给西夏七万二千两银子,十五万三千匹绢,三万斤茶叶,叫作"岁赐"。辽国此时又趁机要挟,宋朝廷又给大辽每年增加银绢各十万。并且,和西夏的战争还时有发生。

虽然北宋没有割地,但换成银子绢匹不是一样吗?一样是对敌国的贿赂,一样是富了敌国,让敌国更有充足的粮草财力来发动对它的战争,北宋如此的对外策略,能不让有识之士寒心吗?

可对内是文臣治国,武将权力受到压抑,有功不赏,也不是怪事,功臣被罢黜也很平常。假如北宋朝廷把用于给大辽、西夏的财力物力,用来赏赐边将战士,大辽、西夏能那么猖狂吗?

但是,北宋自赵匡胤抢夺后周柴氏的政权后,畏惧武将比畏惧敌国还厉害,防武将就跟防家贼似的,越是战功卓著的战将,越是怀疑的重点对象,很少有好下场。——这也就注定了大宋一朝始终软弱受欺的命运。

当时状况是苏洵眼见的,而因此有了这番议论。其后世的北宋皇帝更是一个不如一个,直到靖康二年,两个昏庸皇帝被金国掠到北国,悲惨屈辱地死去,北宋灭亡了。

到了南宋,也是一样。高宗赵构一味听信秦桧,和掳走他父亲、哥哥皇帝的金国求国,为此不惜将岳飞无辜杀害,这样的朝廷,还能指望它能有什么出息吗?

如果苏洵看到大宋这样的结果,真不知会悲愤到什么程度呢?

可惜的是,北宋时期那么多朝臣只是评价苏洵的文章好,并没有揭开他文章背后的深意。是真的不懂?还是不敢?应该是在那样的朝廷,少点说话,糊弄度日才是聪明人。

何况苏洵儿子苏轼也曾出使大辽,并没有见过他对他老父亲此论的评价!

怪了?不怪!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洵六国论,表面批评六国,其实在警告